2015年02月10日 星期二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应当来点儿实际的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山西某高校大三学生刘戈(化名)近日遇到了一个棘手问题:他的寒假社会实践课题搁浅了。刘戈是山东济阳人,学的是物流专业,他确定的寒假社会实践课题是“互联网时代物流的运作模式调查”。他向记者诉苦:“我们一行6人在济南连续跑了3个地方,都被人家婉言谢绝了。”大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开展社会实践,为何屡遭拒绝?

    一纸证明信,一张群众意见调查表,一个实践报告,如果再戳上几个公章,也许就可以参加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或者优秀团队的评选,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一些高校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法,给社会实践弄虚作假提供了空间,而“疏于管理、指导缺位”又导致实践活动质量不高,长此以往,就引起了实践单位的反感,搞砸了社会实践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一锅好汤。于是出现了新闻报道中的情况。

    应当说,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可以使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民情、提升综合素质,对以后就业和成长都大有好处。然而,不切实际的社会实践作业,又让不少学子无从下手,譬如“当前大中城市楼房价格谁说了算”;缺乏专业的、有效的指导也是重要因素,据河南省一项关于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显示,仅有6.4%的社会实践是由专业教师组织的,其余为院校组织或学生自发组织;仅有5.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当然最重要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无法调动学生积极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再加上实践参加者的个人因素,脏活累活不肯干,喜欢弄“花架子”等等。凡此种种,造成了实践活动流于表面形式,给实践单位添了乱,让人感觉不舒服。

    其实,这一切都来源于“不实”。实践单位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干活人,需要的是实际利益,这就需要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扑下身来,吃苦耐劳,以实际行动改变他人的看法。学生需要的实实在在的本领,这就需要学校做好组织动员工作,要分层次、分年级、分专业进行指导,选题要杜绝空洞,最好贴近专业和生活实际。要杜绝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之风,当然需要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考核,让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譬如能否建立一种回访机制,能否完善监督作弊审查机制,能否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成长档案等等。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学历的光环之外,需要的是真才实学;而真才实学,更多的是需要社会实践来检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