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走进中科三环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三环”)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研究院和工厂,科研人员将一块测试板搭在记者的智能手机上,话筒和摄像头两个位置的磁铁吸附起测试板中的物质。他指着两个聚集的磁点告诉记者:“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至少随身带着两块永磁材料。”
尽管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钕铁硼(Nd-Fe-B)稀土永磁材料,如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获得这一技术对我国而言并不容易。
1983年9月,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永磁材料研讨会上,日本著名学者金子秀夫宣布:“日本住友特殊金属公司(2004年被日立金属兼并)最近研制出一种新型超强磁性材料,它就是磁能积高达36兆高奥(MGOe)的第三代稀土永磁——钕铁合金。请原谅,我只能说这一句,请诸位不要提任何问题,我不能回答。”他当时有意隐去了重要添加物“硼”。消息传开,国际磁学界为之轰动——这是磁学领域的一个重大技术突破,并被列为当年“世界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之一。
从磁学大会中得到信息后,从事了多年“稀土—铁系磁晶材料”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三环创始人、董事长王震西敏锐地意识到,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诞生,将极有可能带动全球范围内相关高技术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成为未来支撑全球高新技术领域蓬勃发展的关键材料。如果我们现在不能迅速实现技术突破,抢占制高点,将很可能会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面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从而迫使中国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于是,他带领中科院物理所磁学组、电子所稀土磁钢组组成联合攻关组,开始了对稀土钕铁硼永磁材料的艰难技术攻关。
120多个夜以继日的连续奋战,反复的试验和探索,王震西的攻关组终于在1984年2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块磁能积达38兆高奥的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此时距日本住友特殊金属公司宣布成功研制出钕铁硼永磁材料,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几乎同时宣布采用快淬法制成钕铁硼永磁材料的时间相隔仅四个多月。这一重大成果的面世,标志着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研制出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国家。次年4月,中国科学院三环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1993年更名为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在北京正式创立。
钕铁硼研究成果在实验室取得成功后,如何尽快将它转化为产品,并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打入市场,成为当时的中科三环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王震西解释:“之所以为公司取名‘三环’,是希望将科研—生产—市场三个环节紧密联结起来,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新尝试、新探索。”坚定了这一信念,他带领中科三环选择了走与企业联合的道路,开始与宁波磁性材料厂合作,进行工业化试验。半年后,钕铁硼工业化试验取得成功;一年后,中国第一条钕铁硼永磁材料工业化生产线在宁波三环磁厂正式建成投产,首批标识“MADE IN CHINA”的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开始陆续出口到美国、英国和东南亚地区。
中科三环副董事长胡伯平告诉记者,依靠创新起家,并经历了专利封堵的血与火洗礼,中科三环对创新有着更深的理解。据他介绍,自创立时起,中科三环便承担了“高档稀土永磁钕铁硼的产业化及其应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系列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重大项目及北京市的科研项目,对稀土永磁研发、产业化各环节及部分产业前沿领域进行了全面技术攻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在三环公司的辐射和带动下,我国的稀土永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蓬勃发展。”胡伯平说。自1986年三环公司在宁波建立第一家钕铁硼工厂,目前中国钕铁硼企业已发展到200余家,其中产能超3000吨/年的约10%,产能1000—3000吨/年的约30%,主要分布在沪浙、京津和山西等地。“稀土永磁产业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代表性产业,产销量雄踞全球80%的市场份额,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公司专利授权量达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60多件,基本涵盖了稀土永磁材料制造的全部核心技术。”胡伯平告诉记者,“如今,中科三环的稀土永磁产量已占到全球产量的10%左右,产品在全球稀土永磁主流应用市场保持领先优势。”
30年前那间不足25平方米的实验室,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供应商,资产规模超过50亿元;创造了行业多个“最先”和“第一”。在它的辐射和带动下,我国稀土永磁产业蓬勃发展,如今产销量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新材料领域的代表性产业。“正是创新与合作,帮助我们得以快速成长。”王震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