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
从“集结号”到“冲锋号”
——扬州市推进“科教合作”计划纪实

    本报记者  过国忠

    一个昔日的作坊加工企业集聚地,悄然变身一座集聚海内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现代化科技产业综合体;

    落户广陵的江苏省信息产业园,一期10万平方米建筑体内,吸引来专业从事软件、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电子商服企业200多家;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连续两年保持30%的快速增长。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4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5%……

    岁末年初,记者走访千年古城扬州发现,仅仅两年时间,这里无论是创新能力和产业层次,还是城市面貌,都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迸发出投资旺、活力强的特点,有力支撑着工业经济“调高调优”。

    扬州何以赢得如此活力?

    “近两年来,我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和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推进‘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加快科教创新城和科技创新载体的规划建设,大力发展重点产业,引进新人才、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城市,依靠科技提升扬州城市发展动力。”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

    找准发力点:吹响创新创业发展“集结号”

    江都区仙女镇九号桥。

    坐落在这里的金陵特种涂料公司是国内最早专业生产特种涂料的企业之一。作为一家传统企业,由于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品整体处于中低层次。这家公司原本并不被金融机构看好,如今却成了争抢合作的“香饽饽”。

    “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与国家涂料研究院、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全面合作,开发出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去年,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8%,销售收入达到2.8亿元。今年,销售收入预计增长超过20%。”金陵特种涂料总经理卞直兵自豪地说,如今,公司不但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被列入上市后备企业和“新三板”重点培育企业。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强对传统产业渗透融合,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企业发展的快速裂变,金陵特种涂料公司并不是孤例。

    在扬州,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等成为全市经济主导产业,占全市工业70%以上。然而在粗放发展模式下形成的传统产业,绝大多数企业产业结构定位不高,自身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扬州本市的几所高校也难以支撑扬州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何破解这些瓶颈?

    2013年初,扬州推出了《深入推进“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并专门成立市科技创新与科教合作、扬州创新型城市建设两个领导小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涉及人才住房、人才子女就学等6+1的人才专项政策,设立科技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建立“10+2+3”(即10家重点理工科高校、2家重点研究机构、3家海外世界著名大学)的创新联盟组织。

    “扬州必须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推动国内外科教资源加速向扬州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加速向园区和企业集聚,加速提升企业和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教合作”计划和科技产业综合体的设计者和推进者之一,在谢正义看来,这一计划的推出,正是认清了扬州经济转型发展的优势和瓶颈,找准了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发力点。

    两年来,按照“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提出的目标、路线图,扬州市政府先后与中科院、中关村、清华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扬州大学等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清华科技园、西安交大扬州科技园、东南大学扬州科技园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接连落户扬州。仅去年,全市与6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564项,建立校企联盟643家;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0人,入选省创新团队5个和省“双创计划”“博士集聚计划”人才86名。

    做好孵化“文章”:培育创新经济“科技小巨人”

    搞创新创业载体投入大、见效慢,还常常被人认为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在经济实力并不靠前,政府财力也非常有限的扬州,集研发机构、孵化器、加速器为一体的科技产业综合体,全市已建成22个,总面积达201万平方米。

    扬州何以如此“大手笔”?

    近年来,扬州通过推出一系列有力举措,科技创新人才不断汇聚,每年人才流入总量在3万名以上,到去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62.62万人。然而,相较于这些饱含创业激情,怀揣创新技术的高端人才,扬州承载上述需求的平台建设却相对滞后,总体数量偏少。2年前,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孵化器孵化面积仅65.4万平方米。

    面对这些急需解决的新瓶颈,扬州市委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办法》,制定15条优惠政策,规定从2014年起连续3年,市科技产业综合体当年新增入库税金的市、区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专项用于科技产业综合体公共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及项目发展,并为科技产业综合体内企业、人才发展提供资金、服务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对科技产业综合体引进企业、人才和研发中心给予一定的奖励。

    同时,为了强势推进综合体建设,由市委政府领导直接主抓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做好统筹、规划、布局和部署,纳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评和党政正职考核体系中进行重点推进,并将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纳入市政府重大项目库,执行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制度。

    仅仅两年时间,22个各具专业特色的科技综合体建成投入使用,不但成为扬州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集聚地,更招引来了腾讯、京东、惠普、金泉网、一号店、江苏联通等知名企业近400家;引进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创投、科技支行等机构30余家;目前入驻在孵685家企业,累计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数530件,累计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新产品、新技术项目近百项。42家快速孵化毕业企业,总产值达到18.9亿元、销售收入16.8亿元。

    “我市科技产业综合体通过与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联,与重点产业园区共建共兴,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与现有各类科技载体、创新园区相互衔接,初步形成了‘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谢正义说。

    “远征”计划起航:吹响创新创业发展“冲锋号”

    如果说,“新长征”计划是吹响了扬州创新创业发展“集结号”,那么“远征计划”就是吹响了扬州创新创业发展的“冲锋号”。

    去年以来,扬州市凭借科技创新实力,先后获批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市。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扬州市委政府又提出了旨在进一步加快创新资源集聚,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的“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

    实施“科技产业合作远征计划”,重点是在深化与国内高校院所科技合作,巩固“科教合作新长征”成果的同时,加快国际先进科技资源向扬州集聚,加强与世界科技源头和创新高地的科技对接,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申请国际专利,参与国际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

    作为承载实施“远征计划”的重要新载体,集科技成果展示、创业孵化、创新辅导、人才培养、专家工作室、后勤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扬州创新驿站已建成投入使用,扬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

    “下一步,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更加自觉地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扬州城市发展的‘第一战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在继续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谢正义说。

    在谢正义看来,精心筹划与制定“远征”路线图、时间表的扬州,正从古老中生发酝酿出簇新的变革力量,在转型发展之路上,扬帆起航。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