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立平
去年电动汽车新贵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宣布开放其所有专利。作为硅谷的冒险家,马斯克显然不是要提供一顿“免费的午餐”,业界评论认为其根本意图在于拓展市场空间,使其超级充电标准能够成为业界标杆。无论怎样,在这个创新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作为竞争利器的专利竟然可以免费使用,说明竞争的规则真的是变了。
正在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改变的不仅是技术本身,也改变了创新的方式和竞争的规则,苹果、谷歌和小米的商业模式被津津乐道,关键在于崭新的商业模式让技术创新的威力和效益加倍地释放。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益模糊,智能化、服务化、平台化使得产业创新的链条变得更加灵巧,融合、重构、合作、开放成为产业创新生态的重要特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新兴业态不断发展壮大,颠覆式创新、跨代创新层出不穷,伴随而来的是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粉丝经济等种种新的竞争方式。
创新模式的改变,也相应要求创新管理的变化。对于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创新活动的全链条出发进行政策和机制设计,以创新政策为纽带,促进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
对于科技创新来讲,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一种经济活动,但政府在其中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更加“灵巧”地利用好市场机制来促进创新活动。而对于“公共产品”性质的科研资源来讲,政府还是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市场化创新主体也可以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作为,典型的例子是贝尔实验室这样的企业研发机构。今天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是,在这两种资源配置过程中,政府都分别存在“缺位”和“越位”问题,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健全导致激励和约束创新活动的机制发生扭曲,而创新链条的割裂、破碎,让政府和市场两种机制的传导作用大大受阻,经常出现创新政策执行中的“堰塞湖”,导致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彼此耦合不上,影响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近日刚刚发布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改革方案,实际上是在宏观层面对现有公共科研资源配置方式的一次重构,明确提出整合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凝练形成若干目标明确、边界清晰的重点专项,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不但打破了以往科技资源配置群雄割据、拥兵自重、各自为战的局面,还跳出了按领域“竖切”或者按链条“横切”的传统资源配置做法,是近年来科技管理领域最重要的改革举措。而把这一方案实施好,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降低协调成本和管理成本,毕竟像DARPA这样“小核心大网络”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也只是特例。
有人总结美国创新体系高效的成因,是一个由良好的商业环境、有力的监管手段、完善的政策体系构成的“创新三角”,政府和市场在这个“创新三角”中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与之相对照的,我国创新资源配置中面临的一些瓶颈制约,取决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大环境。金融、财税、市场监管、产权保护领域的改革进程,直接影响到创新资源如何有效地配置,并且决定了诸多创新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发达国家在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中实施的一些创新政策措施,必须有分析有选择地借鉴,否则,由于政策背景不同,很可能会导致“南橘北枳”。此外,还得把科技创新要解决的一系列政策和机制需求,有效纳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议程之中,形成驱动发展的“创新政策推力”。
在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多元、风险增加的背景下,从全链条设计创新政策,是适应创新模式和竞争规则变化做出的必然选择,也对政府创新管理的视野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