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横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兰新高铁开通。
全长1776公里的兰新高铁,使得乌鲁木齐到兰州的运行时间从20小时缩短到了8个多小时。但大自然在这条铁路线上肆意张扬的棱角,却给疾驰的列车制造了一些硕大的麻烦——
8个小时里,高速动车不仅要闯过世界风害最严重的四大风区,一年当中大于八级以上的风有200多天;更要穿越终年积雪的天山山脉,驶过了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冬季零下四十摄氏度,夏季最高温度又骤升至零上四十摄氏度,冬夏温差高达八十摄氏度。
在这样的环境中高速运行的动车,无疑需要超乎寻常的强健“心脏”,那这样特殊的“心脏”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兰新铁路新疆段65%以上的路段穿越风区,肆虐的风沙是列车寿命最大的克星。针对兰新线风沙比较大的问题,永济电机公司技术中心对密封条加厚了五毫米;再如球墨铸铁件,正常的最低温度是零下二十五摄氏度,永济电机公司技术中心针对特殊环境,把低温检测性能提高到零下五十摄氏度……
山西运城永济电机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尚前博介绍,为了这颗特殊的“心脏”,他和同事们进行了近三百项技术攻关。从电机结构部件的耐高寒改进,到电机绝缘系统的耐风沙处理……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突破常规。
“五十摄氏度,五毫米”,这些写在数字上的细微变化背后却需要技术上的强大支撑,而就在七年前,这个中国最大的动车牵引装置制造基地,为高速动车研制电传动系统还只是刚刚起步。
“我们当时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要拿别人的图纸,和别人的工艺、别人的标准进行生产。”永济电机公司总工程师姬惠刚说。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研发能力,生产过程完全由外方控制,任何一项工艺的改进都要经外方批准。在自家的厂房里却在给外国人打工,一帮不甘心的中国工程师开始向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叫板。300名工程师,1800个日夜,300多种试验材料,450项工艺试验,12000公里路段试验,永济电机用五六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外五六十年的路程,突破高速动车牵引系统的核心技术,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颗高铁上跳动的“中国心”终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姬惠刚自豪地说:“现在的生产工艺和标准都是我们自己制定,我们可以找供应商来按照我们的标准来制造产品,我们来进行技术的主导,这是最大的一个转变。”
如今,永济电机的产品覆盖中国铁路运营的11种型号的高速动车组、7种型号的大功率电力机车和多种内燃机车,这些高铁“心脏”的综合性能指标可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而成本却比进口的产品省下了近一半,更重要的是摆脱了外方的技术限制,这些中国工程师们可以长袖善舞,研制出更服这方水土的“中国心”。
牵引电传动系统是“高铁之心”,而网络控制系统则是“高铁之脑”,中国经历七年探索,终于让这一“心”一“脑”实现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从技术引进到实现国产化,再到自主创新,永济电机实现的“三级跳”,也让中国高铁装备制造完成了从引进吸收到创新提高,从奋力追赶到从容引领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