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一米科技的总经理李加兵告诉笔者,今年360推出的儿童智能手表,一个多月销量就达三十多万只。在他看来,360之所以市场开发成功,就是其产品真正切到了用户的“痛点”。
痛点营销是现在互联网界非常热的一个营销术语。消费者在体验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原本的期望没有得到满足而造成心理落差或不满,这种不满最终在消费者心智模式中形成负面情绪爆发,让消费者感觉到痛。而痛点营销就是要彻底地去除消费者的“痛点”并让消费者对新产品形成依赖。
李加兵所说的找准“痛点”,实际上就是可穿戴产品要找准用户的真正需求,从而成为用户的必需品。在他看来,在眼下的可穿戴市场,价格战似乎已有所局部表现。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抛开单纯的产品营销,实际上,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找准“痛点”。
采访中,深圳可穿戴企业向记者分析,深圳之所以抢先形成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小时代”优势,得益于四方面的因素:首先,深圳在全国乃至于全球是一个科技应用型城市,其创新力很强,因此对智能穿戴这种新兴行业,尝试投入会更快。其次,深圳的电子行业非常发达,比如世界上新出某款智能穿戴产品芯片,那么其源头企业的推广目标,首先会绕不开深圳,这样深圳往往会占居先机。其三是深圳在发展智能穿戴产品方面,有较为完整的供应链,上下游产品配套较很多城市会更好。其四是政府引导得力,在国内率先出台了产业规划和政策,并且执行速度很快,执行力度也很强,这对于深圳可穿戴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助推。
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找准“痛点”的切入办法,深圳的可穿戴设备产业才能走得更快、更远。那么,这些“痛点”都在哪里?
2014年11月18日在深圳召开的2014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指出,在我国,可穿戴设备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存在交互不方便、电池续航能力差、产品便携性不好等问题,仍需在技术和产品设计上进一步提升。她特别强调,在可穿戴设备中,软件应用是核心。这一块,任何企业都要加强。
深圳市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国新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可穿戴领域,他们在给深圳市产业报告的建议里面把标准做了分析,他说:“我觉得标准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李加兵告诉记者,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发展可穿戴产品,目前首先遇到的是人才问题。因为这是个新兴产业,综合型专业人才目前缺乏,而企业急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行业交流。他说,目前他们在同行内部自发的组织了一些圈子,相互会有一些信息传递。但整体上看,在深圳,这个产业还没有较大的行业组织,比如行业协会、联盟等。
另外,当前深圳的可穿戴设备生产企业80%为中小微型企业,由于投入不足,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张国新曾指出,据不完全调查显示,深圳从事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研发的企业就有300家以上,而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产品却并不多见。同质化严重将导致品牌力度不强,甚至出现山寨品频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将是恶性价格战打响的重要根源。
或许,找准“痛点”并顺利解决这些“痛点”,更利于深圳可穿戴设备产业迎接“大时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