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 星期五
别被“科幻大片”束缚住头脑
□ 郑 军

    《星际穿越》上映后,我第一时间买票观看,散场后摇摇头就离开了。这只是一锅大杂烩,里面扔进了过去一系列科幻片的题材。比如飞进黑洞的电影,美国人1980年就拍过,“星穿”里多维空间概念远没有小成本电影《CUBE》那样石破天惊。至于地球住不下去要移民外星云云,都是科幻小说界七、八十年代的老话题。

    没想到“星穿”却成了神剧,各大媒体遍邀各路高人去讨论,生怕错过这一话题,至今高烧不断。这个现象只能说明公众对科幻题材还有相当的陌生,大家还不知道,最近这些年的国外科幻作品几乎丧失了原创性,往往都在炒冷饭。

    以小说而论,科幻题材有两次大爆发。第一次来自19世纪的欧洲作家,第二次来自美国黄金时代作家。以电影而论,科幻题材主要在七、八十年代呈现爆发趋势。现在霸占银幕的各种翻拍、续集和前传,除“猿星系列”外,源头都可以在那十几年中找到!如今在这两方面,即使美国科幻都鲜有创新。

    如果再看由科幻漫画改编的作品,现在霸占银幕的漫威系列、DC系列,大部分角色都和《宝葫芦的秘密》同时诞生,有的形象甚至早于《三毛流浪记》。像《美国队长》这样的“抗德神剧”,不管怎么改编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造成美国科幻题材匮乏的原因有这么两个。首先,上述那些科幻题材大爆发,其源头都是当时的科技新闻。19世纪末出现一大批火星人作品,进而让人们习惯写外星人故事,就是因为当时天文学家看到了“火星运河”。现在各种“穿越”概念的源头也正是20世纪初的相对论,量子力学至今仍是热门的科幻题材。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反科学浪潮在90年代大举进入科幻创作。从那以后,主流科幻往往采用反科学题材。创作者既然讨厌科学,当然就谈不上关注科学新进展,无法从科学进步中寻找新素材。而如果离开科学,只从人性、社会等角度寻找题材,那我们为什么要搞科幻呢?其他类型小说和类型片不是更有优势吗?

    其次,当年初出茅庐的一班人,现在已经成为业内大佬,对资源有垄断性。像卢卡斯、卡梅隆等人,出道时三十来岁,带着锐气,能够创新。而现在“星战”、“终结者”不停地拍续集,必然挤掉新人和新题材。

    当然,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替美国的科幻事业操心。而是因为这些科幻圈中的老生常谈对于不熟悉科幻的中国人来说都还很新鲜。特别是中国电影圈的一些人,他们似乎刚知道科幻片能赚钱,准备打开腰包,而他们印象中的科幻片就是上面这些老生常谈。这已经严重约束了中国影视公司投资科幻时的眼光。你肯定不会比好莱坞大片商有钱,又只想山寨他们已经搞成俗套的东西,这样拍成的科幻片能有“钱途”?

    这些国内影视人迫切需要了解一下科幻的ABC,以便知道还有几倍于好莱坞科幻大片的优秀题材可供选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