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顾伟在新疆伊犁边防哨所给战士诊治 |
![]() |
李伟红带教留学生 |
![]() |
翟笑枫参加”环太军演“接待韩国将军尹政相 |
![]() |
周庆辉为基层部队卫生员培训腕踝针疗法 |
![]() |
朱德增参加部队会诊 |
![]() |
凌昌全为东海舰队官兵义诊 |
![]() |
中医系主任凌昌全 |
![]() |
中医中药进军营为基层官兵服务 |
![]() |
专家教授传授腕踝针等中医技术 |
![]() |
□ 王泽锋 俞 治 特约记者 肖 鑫
深秋上海,一处古色古香诊室内,一群外罩白大褂、内着各国军装的“老外”们,神情专注地演练针灸镇痛、穴位埋线、火罐祛寒、刺络放血等多项中医技能。
他们是来自13个国家的24名军医,也是一群不同肤色的中医发烧友。中医文化——这条中华文明绸带将他们系在一起。
这是首届国际卫生军官中医针灸班,承办方是我军唯一的中医高级人才培养单位——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
这群外国军医们每天大声诵读中医古籍,跟着“师傅”学习针灸、正骨、推拿、火罐等实用技术,亲手煎汤药、制膏方,甚至穿着马褂打起太极拳。回国前,他们意犹未尽地说:“我们还想留在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
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孙颖浩、政委陈锦华介绍说:2004年12月,全军首个中医系应运而生。经过10年发展,该系已成为集中医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保障官兵三大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学综合基地。10年来,这批中医人,肩负起壮大我军中医事业的历史使命,艰苦创业、辛勤耕耘、开拓创新,用心血和汗水擦亮了“全军唯一中医系”这块金字招牌,将中医文化推向世界!
十年心血哺 育出参天树
荒瘠变为绿洲,须经开垦者双手。
谈起那段白手起家的艰辛历程,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主任凌昌全教授仍记忆犹新。
1992年9月,凌昌全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任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科副教授。当时,中医科“一穷二白”,无病房、无课题、无成果。为了让这个“三无”科室开花结果,凌昌全夙夜奉公、毫不懈怠。两年后,他被任命为全军最年轻的中医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中医科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1998年6月,第二军医大学建起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1999年,获批“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2000年,被评为全军中医内科中心。2003年9月,该博士点升级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并创办专业学术期刊《中西医结合学报》,被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收录索引。
2004年,随着军队院校编制体制调整,建设我军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总部决定,原第一军医大学中医学专业交由第二军医大学建设。第二军医大学党委决定在所属长海医院中医科的基础上建设中医系,凌昌全被任命为中医系主任。由此,我军唯一的中医系在上海诞生!
建系伊始,凌昌全把中医系精神概括为“三二一”:“三”是肩负着总部、大学、医院三级赋予的建系强系重任,“二”是瞄准国内和国际最先进两个目标,“一”是要建成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中医院。
抱着如此奋斗理念,那段岁月里,建系的开拓者们以忘我的热情铆足了劲,誓将中医学科发扬光大。
坐诊号脉乃中医之本。鉴于此,中医系要求教员全部下临床坐堂行医,他们将长海医院中医科作为中医系临床基地,进行系、科共建,探索出一条“临床反哺教学”的治学之路。
2009年,第二军医大学党委做出学科调整部署,将中医系整体纳入长海医院建设。医院按照“院中院”模式建设中医系,成立了全军唯一的中医院——长海中医医院,开启了“系院合一”的办学新模式。这种模式极大缓解了系里人员编制不足的矛盾,也满足了中医本、硕、博、外训等临床教学需求,为全军中医药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医系发展谋得了空间。
“医教结合”的办学路子,令中医教学资源丰富、逸趣横生。他们结合中医传统“拜师”文化,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推行师承制教育,让大师熏陶学子。设立“中医临床教学门诊”,由名中医带学员把脉查体、抄方配药,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同时,坚持开展导师接待日活动,用师德文化为学子“导向、导学、导心”,从和谐师生关系入手,优化教学效果。
一系列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获得国家教育部和解放军总部的充分认可。2011年7月,中医系成为全国首家获批开设中医专业八年制教育的单位,使中医学历培养贯通为本硕博“一条龙”。同时,他们大胆与地方名校合作办学,开创了军地联合培养体系,使中医人才培养实现“四合一”,即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现代院校教育、中医传统师承教育的完美融合。
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甚至改变了一些学子和家长们“重西医、轻中医”的旧观念,使到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学习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今年9月,通过高考选拔出的数十位幸运儿,作为全国首批中医系专业八年制学员入系学习。就读期间,他们先到复旦大学读2年文科,积淀中医典籍知识;再到二军大中医系学3年专业课程,同时临床锻炼;最后3年则由全国知名老中医带教实践。8年下来,这群“博士中医”将走出校门,悬壶济世。
记者发现,这里的中医老师习惯把学生当徒弟、当独苗、当孩子来栽培,注重理念传输、医术传带和医德熏陶。前几年,凌昌全的博士生吕书勤毕业后到新疆工作,他就多次飞赴新疆亲自帮助会诊病人。如今,该生已成为新疆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系主任。业内专家预测,未来10年,全军和上海大医院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医科主任都将是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毕业生。
目前,中医系每年承担21门本科课程,年均2200学时教学任务。在教学全程,专业特色的“系管队”模式与中医“师承教育”相互融合,同时定期开设“中医人文系列讲座”,使学子们在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医德素养方面得以三重提升。也由此激励了一批批中医本科学员奔赴一线部队工作,用古药膏方、针灸推拿等保障基层官兵。
优秀的教学业绩让中医系迈入全军前列:先后获得军队育才金奖1项,育才银奖6项、上海市育才奖1项,获得“曙光项目”和“晨光计划”资助3人,获得上海市“启明星计划”资助3人。系主任凌昌全荣获军队“国医名师”称号,并成为全军第一位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生导师和最年轻的上海市名中医。
大气博雅的育人环境,也催生了中医学子们大展身手。今年8月,《漫话中药》一书首发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谁都想不到,这本热销的科普读物,竟然是由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4名本科生创作的。此外,由该系学员自主创办的特色杂志《雅林》,已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平台,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十年磨一剑。一连串荣誉闪耀的背后,印证着这群中医人十年耕耘如一日的艰辛。目前该系已集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拥有中医经典教研室、中药方剂教研室、针灸推拿教研室等10个教研室。从当年仅有19名工作人员,发展成为一支200余人的教职员工方阵。学科建设上,该系已进入国家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二期建设、“211工程”三期建设,拥有教育部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中医肿瘤介入实验室和中药剂型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
当年栽下的嫩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
扬国医之威 开济世之方
中医能治疗癌症吗?
在网络上搜索这个问题,就会发现有成千上万个求医者不约而同提出过。
这一疑问,在安徽患者何先生身上得到解答。14年前,何先生被查出患有前列腺癌,并多处转移至骨、肺、肝,当地医生判断他生命不超过1年。何先生抱着一丝希望,来到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系主任凌昌全给他开了7贴中药,连续服了33个月后,何先生竟然能打太极拳、能慢跑了,经复查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至今,他仍每年都给凌昌全寄来感谢信。
生命奇迹之光,由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高擎科研之火照亮。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们就研制出了肿瘤辅助治疗药物“三石猫胶囊”、糖尿病辅助用药“酸克糖颗粒”、专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内异丸”以及口口相传的“冬令补膏系列”等等。这批价廉效好的中药制剂虽然广受欢迎,但却均不是专攻癌症之方。
中医认为,癌魔乃万病之首。据此,以凌昌全为首的中医人决心将癌症作为攻关目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防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将科研方向聚焦到“肝癌”这块难啃的骨头上来。
众所周知,“肝炎—肝硬化—肝癌”是肝病恶化三部曲,因此控制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发展,是预防肝癌发生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开这些诱发肝癌的前期症结,中医系攻关团队马不停蹄,研制出疏肝健脾、方便携带、药食两用的“甘枣宁”颗粒。
上千例实验证实,“甘枣宁”颗粒能逆转肝细胞脂肪性变,延缓肝硬化结节形成。随后,他们开始对3286例肝癌患者治疗资料分析汇总,总结形成了中医药应对肝癌的综合防治方案,相关研究报告在SCI期刊发表后,一整套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新理论被医学界高度认可。
研无止境。看到肝癌局部治疗用药物“以毒攻毒”会对脏器造成损伤,中医系团队又坐不住了。如何让药物进入体内牢牢对准抗癌“靶点”,而不造成“内伤”?成为他们的又一课题。经过反复艰辛实验,他们大胆运用抗癌效果显著的中药斑蝥提取物,成功研制出“去甲斑蝥素缓释注射剂”。这种中药试剂一方面能在瘤内缓慢释放,充分发挥中药抗癌功效;另一方面能把毒副作用降至最低,效果立竿见影。
记者在影像科医生的指点下,看到一张肝癌患者治疗3个月后复查的CT片。此前,该患者肝脏左右两叶被发现各有一个恶性肿瘤,当时左叶采用常规疗法,右叶注入中医系独创“去甲斑蝥素缓释注射剂”。3个月后,患者左叶瘤体无明显变化,右叶肿瘤细胞被彻底杀灭,瘤体明显缩小。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中药制剂的问世,实现了中医“让穷人有钱看大病”的诉求,达到了“减毒、增效、廉价”三重功效。一位用此药患者告诉记者,这种新疗法比以前费用降低了20倍,注射一次仅230元,普通百姓也能长期用、用得起。
中医讲究标本兼治。为了破解肝癌复发率高的难题,这支科研团队整合多种中药,形成包括中药抗肿瘤注射液静滴、保肝中药口服等在内的综合方案。资料统计,这一方案与其他疗法相比,小肝癌术后复发率大大降低,复发时间明显后移,许多患者已10年未见复发。他们还将此独家方案在媒体详细介绍并发布上网,使无钱到大城市求医者足不出户便能获得,令万千百姓患者受益。
药王孙思邈有言:“凡大医治病,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为解除肿瘤患者放化疗治疗后“综合症”,这个团队再次攻关,研制出益气养阴的“四生汤”口服液。实践证明,该口服液可降低放化疗对骨髓和免疫功能的损伤,化解放化疗引发的咽燥、乏力、腰酸等症,提升放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癌症的有效治疗,只是中医系临床和科研特色的缩影。目前,该系以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为龙头,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糖尿病、妇科病为重点,兼顾针灸、推拿、理疗等全面发展,疗法不断创新:在中药预防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预防糖尿病等方面效果显著;中医内外科对痛风、湿疹、皮炎、心律失常等常见病治疗,以及针灸治疗肥胖、颈椎病、肩周炎、面瘫等现代多发病已成为新的亮点。
国医国药的“金种子”从这群中医人的手中播下,如今长出科技创新“灵芝草”。目前,中医系共承担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17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高级别奖项20多项,获批专利授权30项,全系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单篇影响因子突破10分。
国医仁术的不断创新,赢得了科研奖杯,换来了患者口碑。所属中医科年门诊量突破30万人次,被评为上海市唯一的综合性大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中医药综合治疗肝癌方案在上海市推广,研制出的中医膏方连续10年受到患者好评。同时,与义乌市人民医院、余姚中医医院、中大肿瘤医院等多家医院广泛合作,闯出一条军地融合式发展之路。
今年9月,该系设计的“穿戴式智能电刺激腕踝环带”项目一亮相,便获得上海康复技术与产品创新大赛二等奖,这种新型针灸设备,可利用现代康复物理技术替代传统针刺疗法。
除此之外,他们研发了多项中医保健类产品,诸如防寒辟秽香囊、名目醒脑药枕、实用诊疗包、五行养生茶、安神促眠足浴粉等等,便捷实用,广受现代“亚健康”人群欢迎。
坐部队的堂 号官兵的脉
“使用专家们送来的中药香囊后,战士感冒发病率确实降低了!”去年甲型流感肆虐之际,一封基层部队卫生员的来信,让第二军医大学全体中医人倍感欣慰。每年流感频发季,中医系第一时间配置由白芷、薄荷、藿香、苍术、佩兰等数十味中药组成的辟秽防感香囊,有效预防感冒疾病,发放基层部队,深受官兵喜爱。
“军医大学的中医系,坐的是部队的堂、号的是官兵的脉,为兵服务我们义不容辞!”该系政委袁兆斌掷地有声的话语,是他们服务部队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他们心系部队、扎根官兵。针对部队驻地环境特点和疾病谱,研制基层实用的“中医实用技术诊疗包”,内含数十种易学易会的中医药器具及使用方法;编印《部队中医药实用技术手册》,讲解腕踝针、推拿、正骨、耳穴等特色疗法,有效提高了部队卫生工作水平,大大减少了非战斗减员,深受官兵欢迎。
这是一组散发着浓浓中药香和基层官兵汗水气息的数据。
——在被誉为“丛林猛虎军”的成都军区某部,他们8天跑遍海拔2132米高的10个驻训点,用中医药服务官兵3600余人次;
——在某海防部队,他们两个月带教出500多名掌握针灸、火罐、推拿等技术的“兵医生”;
——在海军某基地,他们开展健康讲座32场次,为1200余名基层卫生员培训中医药实用技术约240学时;
——在某高原部队,他们一次性赠送诊疗包1000余只、书籍2000余册,以及针具、香囊等一大批药品装备。
今年8月,东海前哨某海防旅举行海训大比武,一名训练尖子、上士班长小蒋翻越障碍将脚扭伤,脚踝肿得“碗口粗”。刚参加过第二军医大学中医培训的该旅卫生员,当场采用刚学的“腕踝针”疗法,在其踝关节埋针治疗,仅3分钟,小蒋就感觉疼痛消失。随后,他带针坚持完成比武,还获得全旅总分第四的佳绩。
这种独具特色的“腕踝针”疗法,由第二军医大学于上世纪70年代首创,经过中医系研究团队不断实践和修正,最终形成“简、便、廉、验”的新型实用军队诊疗技术。“腕踝针”通过浅刺四肢的腕部和踝部有效缓解疼痛、放松神经,对保障部队战斗力作用明显,被遴选为“全军中医药技术大比武”现场演示技术。
据主持这项技术研究的该系周庆辉教授介绍,他们主持的“腕踝针疗法在部队推广”项目,2009年已被列入军队后勤科技成果推广扩试重点项目。目前已为全军培训了一大批熟练掌握该项技术的学员,他们大都活跃在边防前哨一线部队,积极用“腕踝针”治疗军事训练意外伤,有效地为军事训练保驾护航。
该系还主动将“灵丹妙药”送进边防哨所,每年开展“中医中药进军营”和“中医中药海疆行”活动,组派20多支中医药服务队,携行价值百万元的药品和医疗物资,上高原、下海岛、进丛林,行程8000余公里,开展中医药诊疗咨询、科普宣教和技术帮带,令数万官兵受益。
为兵流汗换来誉满全军。中医系在基层部队开展“三个一”(一包药、一根针、一套操)培训的经验做法,被解放军总后勤部专题转发,并一举获得“全军中医药军营行示范单位”称号。
该系副主任顾伟告诉记者,中医文化丰富的内涵,对官兵的医疗救治、饮食保健、心理疏导以及指导科学施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为兵而医,为战而研。他们按照军事卫勤准备的现实需求,加紧研究中医药对战伤、创伤、烧伤、海水浸泡伤的防治,以及在抗疲劳、防晕船等军事作业环境下的健康保护,一些阶段性成果正在部队试用,初步实现中医药保障战斗力的新突破。
仁术传四海 慈技耀五洲
战场上,一个小小的玻璃罐能用来做什么?
对这个问题,美国“仁慈”号医院船的军医罗斯已有新答案。
2014年7月,夏威夷群岛,“环太平洋-2014”军演现场,22个国家55艘军舰汇集于此。
在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美国军医罗斯主动要“试试这些神奇的玻璃罐子”,中医的拔火罐技术让他惊叹不已:“真没有想到还有这么神奇的治疗手法!”罗斯惊讶地对为他拨火罐的中国军医翟笑枫说道。
翟笑枫来自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在这一世界最大规模的海上军演上,他为各国军医演示了针灸、耳穴、拔火罐等应急治疗晕船、训练伤、爆炸伤的中医手法,博得阵阵喝彩。
作为军演特派中医专家,翟笑枫还应邀登上美国“佩特利坞”号登陆舰,作了“中医药在现代军事卫勤领域的应用”专题报告,从中医药在疫病防治、训练伤救治、保障实战等层面进行生动讲解。现场互动热烈,论坛主持人、加拿大皇家海军威瑟尔斯中校会后给他发来邮件,希望有机会围绕腕踝针抗海上军事应激障碍展开合作。
翟笑枫的精彩亮相赢得国际赞誉。其实,他只是该系常年开展对外交流、弘扬中医文化的一个缩影。去年6月,该系副主任顾伟参加“和谐使命—2013”重大军事外交任务,为南亚八国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获得演习总部授予的“和谐之星”荣誉称号。向世界展示我军中医风采的故事,在这里不胜枚举。
作为全军唯一的中医药外训教学基地,他们让中医药香飘四海。通过开设一年和半年制培训、暑期夏令营等活动,强化外军学员的中医技能应用。各国留学生跟着导师在中医门诊实习,扎实掌握了针灸推拿等实用技术。部分学员学成回国后,运用所学在本地开办诊所,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友好使者。
一名亚美尼亚留学生回国开办了中医诊所,已在当地打响名气。他将自己在第二军医大学的毕业证书挂在醒目位置,常常指着证书,自豪地向本国病人介绍他的“中医梦”和走向世界的“中国梦”。一位中风半身不遂、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在西医治疗不力的情况下慕名来求医,经过几个疗程,竟然可以下地走路,也能顺利地和他人交谈。
“外训能人”、该系从事针灸教学的副教授李伟红,从2004年建系之初就开始独立为各国外训学员授课,同时主讲本科生、卫生士官、任职教育等多个班次。一批又一批中外学员们,都忘不了那个不用图谱,就能在黑板上手绘出人体经络的李教员。
来自南非的雪米,起初对针灸半信半疑,当李伟红用艾灸加穴位敷贴治好了她的“鼠标手”之后,她也成了针灸爱好者和传播者。在李伟红的传授下,她已能熟练运用穴位埋线法,为当地众多肥胖黑人减肥,在本国小有名气。
在该系刚承办的国际卫生军官中医针灸班上,一位针灸爱好者、来自俄罗斯诺维斯基中央军事医院的邦达鲁克教授,本来想与李伟红“比武”切磋一下,可当他发现在室内昏暗的光线下,李伟红竟也能随手百发百中刺准穴位时,顿时惊叹不已,现场拉住她要用中国仪式“拜师”。
多年来,中医系先后高质量完成一系列外军留学生的中医培训任务。不仅促进了我军的军事外交工作,而且推动了我国中医药事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充分用好用活外训平台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该系已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良性机制。
国门挡不住中华瑰宝的光芒,大洋隔不断中医文化的飘香。在崭新征程上,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紧跟强军兴军步伐,创新模式培育英才,倾情服务官兵百姓,面向世界竞展风采,用中医药特色为中国梦、强军梦书写出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