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报记者 刘 莉
■将新闻进行到底
不久前,媒体报道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种类由上世纪70年代的400余种减少到目前的110余种,下降了72.5%,多数经济鱼类资源已难以形成鱼汛。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近海生态状况被很多专家形容为“荒漠化”。
近日中国科协第98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聚焦“中国渔业的现在和未来”,中国水产学会邀请来自全国的专家讨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创新模式。
——新闻缘起——
捕捞量“越减越多” 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贾晓平研究员提供的一组数字让人忧虑,我国从“八五”以来实施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控制的“双控制度”,但这种控制似乎并未起到作用。“2013年在统计的双控数字中,我们看到‘减掉62628艘’,从这个数字上看,好像很有成效,实际上2013年我们拥有船数最后核定数字比原来要求控制的数多了4400多艘,马力数与2002年相比,不但没有减下来,还多了220万千瓦。”
贾晓平说,马力数增加有一些属于结构调整发展外海远洋船,但更多的是因为大量三无渔船的出现。“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渔业年鉴的统计数字,这是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上海海洋大学黄硕琳教授介绍说,目前我国近海有20多万艘渔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海洋捕捞量不断增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中期两次投资的热潮,使海洋捕捞能力大大提高。2000年以后,又受到柴油补贴政策的刺激,使得海洋捕捞强度再次增大。
由于捕捞强度过大以及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中国近海和主要江河、湖泊的渔业资源严重衰退。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鱼类迅速小型化、低龄化。渔获物85%以上的鱼不足1周岁。食物链短、经济价值低的杂鱼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据估计,低质或低值鱼类占全国总渔获量的比例达60%—70%。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海洋生态灾害频发。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我国近海的赤潮、绿潮、水母旺发等灾害性生态异常现象频频出现。
——核心关注——
渔业柴油补贴或造成捕捞能力进一步增长
“渔业柴油补贴”政策是我国政府对依法从事国内海洋捕捞、远洋渔业、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进行补贴的政策。然而,近年来单位“马力指标”转让价格的持续攀高、商业资本的借势而入、无证渔船数量的急剧增加等都与渔业柴油补贴有关。讨论中很多专家认为柴油补贴政策抵消了多年来减船转产的努力,促进捕捞能力的进一步增长。
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研究室主任邱永松认为柴油补贴政策可以再细化,进行一些调整。比如用柴油补贴的经费,建立全国近海捕捞渔船的赎买退出制度,花几年时间将近海捕捞能力大幅度降下来。
“我觉得柴油补贴可以买断渔船,买断其捕捞许可证,比如把捕捞许可证交上来3个月,就可以把钱给你。如果渔民年近60岁快退休了,可以把渔船交出来用补贴对其发放退休金,通过这样的政策也许可以把捕捞量降下去,柴油补贴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邱永松说。
此外,他认为柴油补贴可以更多的用于外海。“拿南海来说,95%以上的渔船都是近海渔船,现在外海通过调查还有很多的资源是没有充分利用的,我们建议在双控的框架下,把小型船的功率指标拿出来,比如拿出10条小船的功率指标做一条大船,到外海去开发渔业资源。发展外海、远洋渔业这就需要柴油补贴,可以按航程,按照作业量或在海上的天数发放补贴。”
增殖放流有一定效果但存在夸大虚假宣传
增殖放流是在对野生鱼、虾、蟹、贝类等进行人工繁殖、养殖或捕捞天然苗种在人工条件下培育后,释放到渔业资源出现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种群得以恢复,再进行合理捕捞的渔业方式。
渔业与海洋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海洋环境的恶化会对渔业造成严重损害,渔业受到损害又会加重海洋环境恶化的程度。因此,科学规范地向海洋、河流和湖泊等天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鱼、虾等幼苗,增加水域资源量,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增殖放流作为一种有效的渔业管理手段已在国内外日益普及。但很多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对增殖放流的评估还不够,宣传中甚至存在夸大的情况。
贾晓平看到过一些关于增殖放流的材料让他感觉难以置信。“有一些宣称投入产出比是1∶13,还有一些可以达到1∶16,这真是太一本万利了。”他介绍说,南海水产研究所曾做过增殖放流实验,投入产出比仅能达到1∶1.42,“这已经算是回报非常大的了。”
“现在关于增殖放流虚假宣传很多,走过场的东西很多,有的甚至还没有放下去鱼苗就大量死亡,但大部分的材料都说效果好得不得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导。人工养殖的成活率能达到85%就很好了,增殖放流怎么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水平?我觉的科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应该采取非常严肃的态度。”贾晓平说。
黄硕琳觉得大家对人工放流、增殖放流有微词,是因为跟踪评估没有做到位,“还是应该从生态系统的维护上加大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人工放流的力度,并且应跟踪监测评估人工放流的成效”。
——专家观点——
渔业管理需放眼整个海洋生态系统
黄硕琳教授曾参加过一个捕鱼大县的开渔节。县长在大会上骄傲地讲“我们县60万人,年捕捞量为60万吨。”这样的发言让黄硕琳觉得忧心,他担心长此以往,他们还能捕多久?
在他看来,目前我国渔业管理理念落后,急需创新模式。“国际上大力推进渔业管理的生态系统方法,但我国仍然以捕捞目标鱼种管理为主。”无论是我国渔业管理的伏季休渔或者是目前流行的人工放流,都是以增加目标鱼种的数量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维持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
黄硕琳建议:“现在我们要将生态系统作为保护重点而不是目标物种。以期达到维持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生活在其中的鱼类以满足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运用多学科知识,采取跨部门合作的方式,变单一鱼种管理为综合生态管理模式,力求平衡多种不同的社会目标。
据介绍,欧盟已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海洋综合管理行动框架《海洋战略框架指令》,并制定了3个主要欧洲海洋区域渔业生态系统规划。美国和澳大利亚海洋资源管理方式也已转向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也开始应用生态系统方法来管理海洋渔业, 如国际大西洋金枪鱼保护委员会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
如果用新的思路来看,黄硕琳认为我国捕捞许可证等制度都应该有所改变,“我国的捕捞许可制度并非建立在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上,缺乏科学的依据;缺乏捕捞能力与资源再生能力的相适应。我国渔业主管部门是根据上一年的渔船数量来决定当年捕捞许可证的发放,而不是以当年的渔业资源量为基础决定当年捕捞许可证的发放。海洋捕捞强度控制指标、渔船作业结构的调整与捕捞许可证的发放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导致渔民盲目地增船加网,另一方面导致我国的海洋渔业捕捞结构严重失调,拖网、张网等对渔业资源伤害大的渔具不断增长,在作业结构中的比例过大”。
他认为,政府主导的开渔节也给渔民发出了错误的信息。“每年伏季休渔后,万船竞发,短期内的捕捞力量的高强度投入给海洋渔业资源带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