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拓宽思路:争创苏南自主创新“先导区”
无锡市惠山区科技局
江苏无锡(惠山)生命科技产业园2009年1月作为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合作园区启动建设,现拥有研发机构7家,引进一批专业高层次创新创业级人才,先后被授予“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惠山区人才工作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我区科技系统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积极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高新技术产业得到有力推进。石墨烯、LED显示产业填补了惠山产业的空白,惠山石墨烯新材料产业成为无锡市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得到市政府的重点关注和扶持。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新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国家创新基金项目4项;新增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4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4项;新增无锡市科技支撑、创新基金、成果转化等项目27项、无锡市新产品274项;新增“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1项。

    政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六大产业研究院推进良好,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3项,引进、共建新企业60多家;南航进一步拓展与我区产学研合作深度,与洛社镇共建南航无锡研究院;先后组织企业到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青岛、四川、武汉等地开展产学研专题对接活动10次;在2014年“凤赢未来”成果展示暨政产学研资才洽谈会期间,共签订产学研、科技金融合作项目40项。玉龙钢管、贝孚德通讯、华盛橡胶的3个合作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专项扶持资金3200万元,立项数在全市名列前茅。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速推进。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居全市第一)、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2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新增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家,市级重点研发机构1家;凯龙汽车设备、博耳电力等7家企业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重点企业研发机构”。

    科技载体建设日臻完善。全区科技载体面积达55.24万平方米,载体内新落户企业129家,累计达733家,企业入驻率达71%;惠山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评为优秀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仅3家)。

    知识产权立区战略稳步实施。截至10月底,全区共申请专利5025件;申请发明专利2588件;专利授权2194件;国际PCT专利申请5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8件/万人;新增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企业5家;新增无锡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新增无锡市知识产权区域示范园区2家。惠山区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

    科技金融服务快速推进。加大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科技型企业积极争取“苏科贷”“锡科贷”等科技贷款项目,全区共有65家企业获得省、市科技风险补偿贷款2.795亿元。七是着力构筑科技人才高地。新增无锡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7名,创新领军人才1名。截止到9月份,东方硅谷“530”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销售收入超千万企业达到17家。

    2015年,全区科技工作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着力争创苏南自主创新“先导区”。

    借助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东风,进一步完善惠山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无锡市推进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主要目标是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制度有效、体系完备、区域互动、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从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转变,使创新成为无锡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最主要的动力源泉。惠山区作为无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将承担重要的责任和任务,借助示范区建设的东风,2015年惠山科技要充分发挥惠山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创新氛围良好、转型升级发展意识强烈等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形成更为完善的惠山自主创新体系,包括以政府为引导的政策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创业体系、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多元化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以政策引导和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和形成新兴产业、知识产出、科技人才三大高地。

    制定完善科技发展规划。总结“十二五”科技发展成效经验,规划“十三五”科技发展方向。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除了需要继续努力完成“十二五”规划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还必须对“十二五”以来惠山区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总结成效经验,查找问题成因。围绕国家和省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发展需求,结合惠山实际,依托惠山区科技镇长团和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等专家团队,积极规划惠山区未来五年技术发展领域方向,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制定有效措施,推动科技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促进新兴产业提升。突出创新驱动,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支撑计划,着力突破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在物联网、石墨烯新材料、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显著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税收减免等科技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和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充分发挥惠山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平台作用,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在提振实体经济上有新作为。按照“提升一批、培育一批、挖掘一批”的工作思路,引导企业向高新化发展。一是筛选出一批创新基础较好、企业实力较强、发展势头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推动其加快行业内先进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层次和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二是筛选出一批成长性良好的规上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重点培育其基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知识产出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筛选出一批有强烈发展意识和潜力的中小型企业,重点围绕企业对产品、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需求,帮助企业选准产业领域中的研发方向,使其尽快成长为科技型企业。

    以科技合作为重点,提升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深化合作内涵,拓宽合作渠道。坚持从惠山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校地合作的有效机制,用好用足产学研合作引导资金等相关政策,形成全区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进一步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和吸收国外前沿创新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同时还要利用好市、区各类引才政策,通过创办公司、共建实验室、设立工作站等形式,吸引国外院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来我区落户。

    深化研究院建设,提升支撑能力。充分挖掘整合政府、企业、高校各方资源,扎实推进研究院各项建设,进一步提高研究院对全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一是分类指导,做出特色。在适当借鉴国内外研究院成功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研究院依托所在高校院所的学科优势,并结合惠山实际情况,做出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二是完善机制,壮大实力。借鉴数字园的成功经验,引导其他研究院完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管理团队核心成员与研究院风险及收益并存的报酬体系。三是加大支持,做好考核。继续加大对研究院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研究院申请的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同时,制定考核目标,加强日常管理,切实强化考核工作。

    以条件建设为重点,提升载体能级水平。加快建设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惠山产业研究院的发展,着力引进和建设与产业领域相匹配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检测检验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所等支撑平台,逐步建立平台资源共享、技术联合攻关的合作机制。围绕石墨烯产业发展,加快石墨烯研发中心的建设进度,做实石墨烯产业链的发展。

    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投入、有装备、有特色、有知识产权等“六有”建设的基本条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新品高品,完善基础设施,集聚研发人员。着力推进大中型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全覆盖,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达50%以上;着力推进亿元以上科技型企业区级研发中心全覆盖工程,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以知识产权实施为重点,提升企业创新水平。着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一是推进我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建设,全面增强我区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支撑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提升专利产出质量,积极研究提升专利质量的有效措施,夯实知识产权工作基础。三是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企业。

    全方位推进科技金融服务。积极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专利保险等工作,帮助科技型企业争取省、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风险补偿贷款,争取无锡市科技成果产业化贷款贴息、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等资金,推动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同时大力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切实解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以科技管理为重点,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重点推进“区—镇(街道)—企业”三级科技联络员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和交流,促进科技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着力提升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科技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相的关要求,强化宗旨观念、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提升科技系统服务科技人员、服务科技企业和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与水平。

    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加强廉政教育,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切实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流程,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对政府资金扶持的科技项目和企业进行全程跟踪,实施绩效评估,信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提高项目实施成功率,努力打造“阳光科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