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粥少僧多,公共标准亟待出台
——日本、新加坡科研仪器共享现状

    本报记者 贾婧 毛宇

    ■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日前,《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获得审议通过。从《意见》中不难看出,我国科技界经常面临这样的尴尬:耗费了国家巨额资金的仪器设备,没有得到很好利用,却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周边科技水平比较发达的国家又是如何面对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呢?

    “就《意见》谈到的科技资源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等问题,从微观上说,这种现象在我们学校的各个课题组也是存在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系朱弟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课题组独立运作,部分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每当科研经费到期前,尚未使用的经费也有突击花费的现象。

    但他同时表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公共和大型仪器使用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绝大多数公共仪器实现了网上预约服务,所有用户都必须上岗培训,培训合格后独立操作,分析处理数据,如果违反仪器使用规则,就会受到警告甚至处罚。

    “其背后不仅是管理理念、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得益于资金雄厚和信息化水平的支撑。”朱弟表示,实际上国内大型仪器在某些院所或某些高校的部分院系也实现了网上预约、使用登记、独立操作和全天候开放的做法,只是这些做法还不够普遍,这就急需一个公共标准的出台,政府来完善和统一这些做法。

    “这些机构的某些大型仪器利用率很高,甚至爆棚。多年前我就知道复旦大学化学系,就有研究生排队到凌晨才有机会上机测试的情况。”在朱弟看来,由于中国国家大,表面上看似仪器闲置、重复和低效的现象较多,但实际上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中国的高端、精密仪器总量还是太少,人均就更少了。

    在大型科研设备建设和使用方面,中国和日本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开发战略中心首席研究员林幸秀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设备购买比较难,二是如何运营这些设备,令人头疼。

    林幸秀把大型科研设备分为几个级别,分别是:大学内部几个学院共用的设备;归国家所有的设备;几国共建的大型科研设备。而这些设备在建设和共用方面都存在两个共性问题:有关方面各分别出多少钱,以及到底谁能使用。

    首先,从几国共建的大型设备方面看,如多国在美国夏威夷共建的大型天文台,这些设备最开始在建设时间、地点和资金比例方面,往往是争论的焦点,而一旦计划落实,执行起来速度很快。其次,日本政府若要出资建设科研设备,往往需要各个研究机构列出需求清单,随后政府决定满足谁的需求。而在满足需求的顺序方面,经常会产生争议。“这个时候,政府给出指导意见以及政策,显得非常重要。”林幸秀说。

    最后,大学内部也有几个学院争抢少数科研设备的情况。这在以前是由政府来决定分配,但现在都交给研究员自己解决了。

    “但是我认为中国和日本的区别在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科研经费总量是领先的。相比之下,日本的经济还处于疲软期,没有那么多的设备投入。”林幸秀说。

    关于如何实施设备共享,林幸秀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到底谁有设备的共享权,是科研人员之间讨论的结果。同时,共享费用也需要做出权衡,设备生产方希望越多的人用越好,可以取得收益,但是设备使用方也会考虑支出太多而使自身科研经费紧张。

    日本科研设备空置率比较低,大家都在争抢使用。日本政府面临的是粥少僧多的局面。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