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海滨 通讯员 武俊鹏
秋末冬初,连绵的太行山上姹紫嫣红,果实累累。记者走进太行山区,这里林茂、山美、民富,生态环境良好,实施20年的太行山绿化工程,累计植树造林逾越千万,昔日黄龙变成了绿洲。
一项工程染绿半个省
太行山区将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天然分割,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境内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5%。1985年,国家召开太行山绿化县级林业规划现场会,启动全国110个县的太行山绿化规划工作,地点选在长治市壶关县。
统计显示,自1994年工程正式启动至今,山西省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276万亩。工程的推进,在山西东部率先打造了一批生态市、生态县。2006年初,长治、晋城两市获“国家园林城市”,沁县、沁源、左权、黎城等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
工程大量栽植的山桃、山杏、连翘等经济林树种,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辟出新径。在安泽、长子、平顺等地,连翘、山桃等林产业收入已经占到人均收入的30%至50%。地处大山腹地的陵川县,高标准发展连翘3万亩,亩均为农户增收300元,育苗户每亩收入高达2万元,该县古郊乡老农侯爱青说:“过去山穷地贫,守着大山哭鼻子;如今山绿林茂,靠着大山收票子!”
一座大山、一套科技兴林之策
1994年,林业科技部门在平顺县刘家村设立 “太行山绿化科技攻关组”,经过十年努力,拿出了一大批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包括干石山区综合造林的技术、容器育苗造林技术、“径流、有机、旱作”干石山干果经济林营造技术等。
平顺县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就地取材、石片覆盖”的办法,并创新了 “容器百日苗向容器定植苗、石片覆盖由点状覆盖向整穴覆盖、整地标准由小穴向大鱼鳞坑”的技术演变,使造林成活率由以前的40%稳定到当年成活率85%以上。
屯留、长子、沁源、襄垣、潞城等产煤大县积极引导和鼓励煤炭企业出资绿化或采取 “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的办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划定区域,限期绿化。其中摸索出的实用技术和机制,目前仍在全省整流域治理、大规模造林中广泛应用。山西省林业厅厅长李永林说:“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太行山绿化的技术路线基本形成,也主导了山西林业科技的一场革命。”
如今,山西省每年投向林业生态建设上百亿元、造林面积超过40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这样的信心和力度,很大程度来自于太行山绿化积累的适地实用的技术和机制。
从活一棵到活一坡
当年,平顺县西沟村的合作社社长李顺达和副社长申纪兰,带领全村人种松树,不料300亩地只成活一棵苗。申纪兰说:“能活一棵不愁活一坡!”
平顺县干部群众挖石垒坑,背土上山,人工造林106万亩,使这个被联合国专家称为 “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荒山披绿;
壶关县人民在干石山造林95万亩,为了保护绿化成果,全县群众用“一包方便面、一米防护墙”的精神,就地取石、筑墙护林,垒起了万里森林防护墙。
今年70多岁的李应选,1996年开始担任长治市黎城县林业局局长,带领干部群众在全县造林14万亩。退休后,他组建造林专业队,继续在工程区的台南山、老虎山上垒坑、植树、护林。
李应选说:“只要身体允许,我都要上山栽树;太行山有一处不绿,我都要坚持栽下去!”敢于胜利、无私贡献,李应选和千千万万太行儿女正以这种时代精神,奋战在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的阵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