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 星期三
互联网将重新定义管理
□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重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原主任郭重庆在东沙湖论坛上发表演讲

    互联网拉开服务业和新工业革命的大幕

    本世纪初,一年间纳斯达克指数从5100点狂泻至1100点,市值跌去了5万亿美元,近美国当时GDP的一半,IT业一场浩劫。2003年英特尔的前CEO,就是那个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格鲁夫,这个左右了IT产业十多年的行业领袖,颓丧地说:IT产业面临死亡之谷,当时他自己对IT前景也茫然不知所措,但他却说了一句史诗般的话,互联网将重新定义IT。

    格鲁夫的话说得没错,互联网的确重新定义了IT,互联网开启了IT十年的变革,逆转了IT产业发展的停滞颓势。一切IT变革,凤凰涅槃的根源都绕不开互联网的发展。这十年互联网的发展的确推动了IT。

    今天,我们必须面对这么一个现实,就是人类社会、计算机、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使信息服务进入了普惠计算机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怎么高估都不为过。前几年人们还在算计着什么时候能够进入到普惠的计算时代,不经意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乔布斯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普惠计算的时代,手握着一个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可以获得一个所想要的解决方案。

    今后的服务将会是什么样,我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互联网将掀开服务业和新的工业革命的大幕。

    得益于计算机强大的存储、搜索及互联网能力,人类今年所积累的数据呈爆发式指数级的增长,几乎等于人与过去所拥有数据的综合,并根据新的摩尔定律,全球数据量每两年翻一番,匪夷所思。

    大数据特征是海量的,是多元的,是异构的,非结构化的,连续性的,实时性的,网络结构、精准影射等等,加再美的词语都不为过。简直就是一个记录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大数据无限接近真实世界。

    面对如此景象,一些学者敏锐地似乎发现了一个人类再认识的宝藏,早在2008年三位学者发表了《大数据计算:商务、科学和社会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大数据认为是继实验研究、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方针之后的第四种科学范式,将取代还原论及传统的复杂性科学,数据处理能力被认为是一个国际竞争力的标志,数据决定成败,大数据的热潮就此开场了。

    与大数据相伴而生的是云计算,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上两大技术突破的一个重大不期交汇“云计算相遇大数据”(EMC),再加上互联网,简直是绝配,将深深地改变世界,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作为这个时代的引领性技术,信息技术正在彻头彻尾地变化着,而且是看不见止境的变化。其规模之宏大,发展之迅速,令人应接不暇。信息革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各行各业唯有变革,融入信息技术的变革才能适应这个时代而生存,机械制造越发显得跟不上这个潮流。

    制造业应有危机意识,加快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当务之急。我这里斗胆给机器下了新的定义,我认为机器一定是具有智能化,也具有逻辑判别功能,能够自我调整并具有通讯功能的工具,具有可感知,可度量,可通讯,可操控的拓扑结构。

    制造业产品的发展方向是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制造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包括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必须再定义,新的产品、新流程和新服务必须基于互联网技术再造。

    产品与服务的融合是本次信息化大潮的一个特征,越来越多的产品其核心价值已不是产品本身,而是服务,比如手机和电视。很多制造商被边缘化,也是由于对产品和服务的理解不一样,谷歌或者苹果所开发的电视、汽车和传统制造商不一样。

    那么,谁将主宰制造业的发展?

    一个强烈的对比:百年从事影像产品生产的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与一个只有13个青年的同样从事图像储存、分享的IT公司(lnstagram)被FaceBook以天价10亿美元收购,给人发出的信号是传统制造商适应不了信息化和服务化的潮流。

    核心技术主导产品的模式已过时,intel Inside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系统决定成败,整合者得天下,核心技术不是成败的全部因素,这似乎给一向迷信核心技术的中国人一个机会。

    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多依赖三点:

    1.社会化的价值创造。互联网思维应是开源、开放、共创、共享。

    2.网络化的生态存在。从纵向供应链整合,到横向价值链整合,现在演化到网络生态链整合,竞争合作、协同共生。中国制造业企业大多还处在纵向供应链整合阶段。

    3.实时化市场洞察,精准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用这三条衡量中国制造业企业,不难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都是走到了一种找不到感觉的地步。

    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的挑战是自身的人力资本与知识结构和信息化大潮的要求不相符,必须要在企业架构上进行改造。

    我觉得就是这几条:垂直化、扁平化、分散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现在我们很多企业没有真正理解,社会化的价值创造。封闭型到开放型,就是制造商—供应商及生产型服务商,在一个平台上,生成一个外部生态创新系统。单干型到整合型,从传统企业到轻公司的转变,不要什么都做。

    互联网技术+平台型企业将成为未来制造业企业发展的范式,它是IT与制造业的混血儿。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造业进入了泛制造业时代。

    在互联网背景下,产品生产与价值的创造日益走向社会化和公众参与,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制造业应摒弃闭门造车的传统。制造业突破在外,在企业围墙之外,打破围墙思维,寻求社会化和国际资源整合是当务之急。

    工业互联网是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抓手

    网络时代在消费领域互联网已风起浪涌、天翻地覆,消费者为王,在线分享、体验狂欢。在互联网上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虚拟图书馆、学校、商店、媒体、影院和社区,但是人类尚处于消费互联网的适应期,一个更大的发展还在后面,还不知道哪儿是头,现在也看不清楚。相比之下,工业领域依然死气沉沉,是制造者本身的王国,是一个封闭的王国。

    工业互联网是在低成本小型化传感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广泛的制造信息与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交汇将促使生产制造过程智能化、互联化,将人和机器,机器和机器连接起来,将为制造商和客户带来前所未有的数据、信息和解决方案。

    GE的CEO伊梅尔特和美国IT业的精神领袖,《连线》主编安德森似乎已预感到了什么,伊梅尔特说这可能是下一个生产力革命焦点,工业互联网放大了云的作用,将带有内制传感器和软件的机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生产者和客户就能从中提取数据,并进行分析。

    德国人将其称为工业4.0。物理世界与虚拟网络融合将导致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工业4.0太过技术的描绘,更像一个升级版的带通讯功能的自动化工厂,或者升级版的CIMS,而自动化工厂和CIMS事实上并未取得人们的共识。

    互联网的特征是开放,公众参与(Crowdsourcing),共创、普惠、脱媒、平台型整合、平等。互联网是技术,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的结果,是市场化的产物,是自发秩序,不是人设计的结果。但至今中国工业界并未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化资源,仍处于启蒙状态。

    中国消费互联网企业基本上是复制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背靠中国的巨大市场和网络规模,而获得了成功。中国工业互联网完全可以跨越美国而抢先一步,因为我们有偌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工业互联网可为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依靠社会力量创造绝好的平台和机遇,时间和空间也恰到好处。小米手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但当下我们缺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型的年轻创业创新型领袖型人物。

    由此,我们呼吁:谁来承接“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历史担当。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在于商业化,靠价值驱动,中国制造业的涅槃新生呼唤一代企业家的参与。

    新工业革命的展望与策略

    中国大规模工业化是否已近尾声,制造业还有上升空间吗?中国的工业化处在什么阶段?

    有人说中期,有人说中后期,我曾经做过这个研究,按国际上常用的工业化阶段划分实验研究,根据三项指标:人均GDP、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我认为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对于后工业化社会及服务经济的到来,中国官员、学界和企业界似乎都没有什么准备。制造业是人类登峰造极的工业化核心,它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存条件,但又带来了失衡,不可持续的发展难题。

    特别是今天,我国一次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且人均一次能源消耗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时候,中国国家利益和世界责任间的冲突是一个长期的现实存在,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当前一个正确的选择。

    中国制造业必须从产能规模扩张的发展思路上反思,中国制造业的辉煌还能延续多久?下一步如何走?可以预见到的是互联网将重新定义制造业,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将大势所趋。

    中国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长驱直入的全球市场将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增长的动力将在哪里?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最近习近平主席讲:中国正处于新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中国经济转型的交汇点上,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这里我引用布鲁斯一句话:“伟大创新的根源从来不只是技术本身,它们常在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它们需要更多的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实际上这句话说的很深刻,伟大的创新是看问题的新方法。我们中国的改革就取决于邓小平的新观点,新思维。

    那么,我们现在需要的新方法是什么?第一,体制的包容性;第二,教育的去行政化;第三,创新的开放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