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美印火星探测器相继成功入轨
9月的火星热闹非凡。从22日到24日两天内,美国“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Maven)探测器和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Mangalyaan)前后脚抵达火星,顺利入轨。目前,正“造访”火星的“地球来客”已多达7位:5个轨道器探测器,以及两辆在火星上探路的漫游车。
火星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移民“希望的土地”,但迄今所有探测仪器传来的数据都还不足以解答火星宜居问题。此次“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探测器将专注于研究早期火星上的水和二氧化碳消失之谜,而“曼加里安”号将分析火星大气和地质等方面特征。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印度的第一个火星轨道任务,“曼加里安”号耗资仅7500万美元,据说由国内技术制造,其成功入轨展示了印度在设计、计划、管理和操作深空任务方面的能力,也让印度一跃成为深空探测精英俱乐部国家。
外媒精选
无线电波传输数据速度可达每秒32千兆字节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地下实验室中,成功创造了无线电波传输数据纪录:在2.5米范围内,每秒可传输32千兆字节。这一传输速度比LTE(长期演进)无线传输技术快30倍,意味着一秒钟可传输超过十个半小时时长的高清电影。
纳米级“制氢器”能在可见光下工作
一些单细胞有机体可通过色素蛋白吸收太阳光,将这种捕光蛋白与二氧化钛和铂结合,并置于紫外线下,可充当水解制氢的催化剂。美国能源部阿拉贡国家实验室以此为基础,让捕光蛋白与二氧化钛催化剂在石墨烯平台上结合,研制出了一种能在可见光下工作的纳米级“制氢器”。
前沿探索
“原初引力波”信号可能源于太空尘埃
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曾于3月17日宣布,利用位于南极的BICEP2望远镜,探测到了“原初引力波”的信号,从而获得了宇宙诞生初期急剧膨胀(暴胀)的首个直接证据。然而欧洲空间局的研究团队对普朗克望远镜从同样天体捕获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所谓的信号,无法排除污染物尤其是银河系中尘埃和气体混合物的影响。
新研究称黑洞根本就不存在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理论物理学教授劳拉·梅尔西尼-霍顿经过数学计算,得出一个令人震撼的结论——黑洞根本就不存在。她认为,当恒星因自身的引力发生坍塌时会产生霍金辐射(黑洞不仅吸收物质,也能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外“吐出”物质),但恒星的质量会因此不断地发生损失,导致恒星坍缩时无法达到形成黑洞所必需的质量密度。垂死的恒星在发生最后一次膨胀后,就会爆炸,然后消亡,奇点永远不会形成,黑洞视界也不会出现。
一周技术刷新
超薄二硫化钼强力挑战石墨烯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名为二硫化钼的超薄材料,除了与石墨烯一样具备极佳的导电性能和超强的硬度外,其还具有发光特性,目前已经能够实现超过1000平方毫米的大面积生产,有望成为石墨烯有力的挑战者。
美研制出能变形的液体金属
美国科学家使用镓和铟合金,研制出了一种在1伏特电压下能改变形状且可自我修复的液态金属。这一突破可能有助于人们研制出更好的电路、能自我修复的结构,甚至类似《终结者》系列科幻电影中可以全身随意变形的机器人。
像乌贼一样变色的超材料即将出现
美国莱斯大学纳米光子学实验室公布了一项全新的彩色显示技术,可以显示出生动的红、蓝、绿三色,朝着制造“乌贼皮”超材料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类材料可以感知到周边环境颜色,并自动改变自身颜色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人们期待已久的完美光学伪装。
超细钻石纳米线或具有非凡硬度和强度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家生产出超细“钻石纳米线”。其核心由钻石的基本单位结构连接而成——碳原子以三角四面体结构首尾相连,外围包着一层氢原子。研究人员推测,这种钻石纳米线有着非凡属性,强度和硬度都超过了目前最强的纳米管和聚合材料,未来有望使建造“太空天梯”成为可能。
一周之首
天文学家首次在“系外海王星”中找到水蒸气
行星的大气成分蕴藏着行星形成与起源的线索。美国天文学家首次在一个海王星大小的太阳系外行星上发现了水蒸气,这也是迄今人类找到的有水蒸气存在的最小系外行星。这颗编号为HAT-P-11b的行星位于天鹅座,其大气中还发现了大量的氢气和其他一些未知分子。
奇观轶闻
地球上的水可能比46亿岁的太阳系还要“老”
太阳系中的水究竟是在太阳系形成时由冰电离形成,还是原本就存在于太阳系诞生前的寒冷星云?这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美国密歇根大学天文系的一项研究比对了彗星、行星、陨石及地球海洋水中氘的丰度后发现,存在地球、陨石、月球表面的水,有部分可能比大约46亿岁的太阳系还“老”。这不仅意味着我们每天可能在喝着来自遥远星际空间的水,还意味着宇宙中可能会有更多类似太阳系的系统,具备诞生生命的条件。(本栏目主持人 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