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应运而生 趁势而起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黄宁生畅谈新型研发机构
深圳华大基因农业基因组平台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办公楼
深圳华大基因生物信息平台
第二代测序仪hiseq2000

    □ 本报记者 左朝胜

    近年来,在广东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一批建设模式新、体制机制新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圳光启、华大基因、华科大东莞工研院等成为这些机构的典型代表。国家主要领导人多次视察新型研发机构并给予肯定,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要运用市场化机制新建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也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为进一步揭示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宁生。

    记者充满活力的新型研发机构之所以在广东落地生根并蓬勃兴起,一定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大背景和广东自身发展的需求。请您谈谈这件事的起因?

    黄宁生:和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的崛起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

    一是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历史交汇催生了新的研发组织形式。全球经济社会格局正进入深度调整期,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迫切需要研发组织形式的突破。高端创新人才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竞相争夺的热点,新型创新机构成为先进国家吸引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平台,美国在近两年内组建了4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5家能源创新中心,欧盟、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这表明,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大势所趋。

    二是广东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为新型研发组织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发展,使得广东成为国内开放程度最高、市场环境最优、包容性最强的区域。公平公正、充分竞争、勇于开拓、人尽其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是广东吸引各路人才集聚的核心竞争力。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经济总量、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产品出口规模一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完善,是国内科技成果产业化环境最优的区域之一。在科技创新方面,广东的科技创新基础不断夯实,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300亿元,占GDP 2.25%,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二,创新环境、创新绩效连续保持全国第一,为新型研发组织的产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广东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更高要求。虽然广东GDP总量不断提升,但人均GDP水平仍处于“中等收入陷阱”阶段。从科技创新看,仍存在产业核心技术不足、创新资源缺乏、科研机构改革进展不快、科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认真解决。可以说,广东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期和创新驱动发展活跃期,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为此,迫切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突破,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是不断深化的省部产学研结合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造了充分条件。纵观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历史,离不开政府部门不懈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努力。为了解决广东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省委、省政府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同时,广东省加大了力度引进高端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导创新团队和人才落到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中,促成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一大批建设起点高、人才水平高、创新产出高的新型创新平台。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说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省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趁势而起。

    记者新型研发机构与传统研发机构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黄宁生:新型研发机构是以多主体的方式投资、多样化的模式组建、企业化的机制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型法人组织。与传统的科研机构(县属以上政府部门属科研机构,下同)相比较,新型研发机构在建设主体,运营主体、投入主体和产权共享主体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科研机构一般属于国有的事业单位,有固定人员编制和事业费,参照公务机关的体制机制管理,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而新型研发组织突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计划”特色,更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更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多样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一是更加聚焦产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在产生之初就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大力开展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如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就是东莞市政府、广东科技厅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立足东莞产业发展需求,在纺织、电子、材料、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为东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是更加贴近世界前沿。新型研发机构瞄准了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找准源头性技术创新领域,具有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同时,这些机构通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如深圳光启、华大基因等研发机构就扮演着前沿技术领军者的角色,在强手林立的科研院所中异军突起,屹立在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引领新兴技术的发展潮流。光启研究院瞄准超材料领域,在国内外申请了近2000项超材料领域发明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129件,涵盖基础设计、关键器件和产品应用等各个领域,产品专利覆盖率达到了100%,为广东开创了预期产值达千亿的超材料新兴产业。

    三是更加突出开放创新。突出的开放性创新模式是新型研发组织的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人才上的广纳百川,在项目上的多方合作,在投资主体上的百花齐放,在管理机制上的灵活开放等。无论是以源头创新为任务的科研机构,还是服务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都形成了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通过与国际知名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迅速在数字电视、传感器、RFID、超精抛光、通信等关键技术上获得突破,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四是更加重视国际合作。新型研发机构从创立到发展,始终在走着一条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项目合作、人才引进交流方面都逐步国际化。特别是面向全球积极网罗世界一流科研人才,已成为典型新型研发组织保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要途径。比如,深圳光启研究院聚集了大量的“海归”,还有大量来自美、英、德、法等国的研究人员,外籍全职科研人员超过40位。与加拿大、新加坡、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大学与研究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华大基因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中国欧盟合作肠道微生物项目”等重大合作项目,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等,成为国际科研活动的领先者。

    记者新型研发机构也带来了创新的组建结构,谈谈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的多元化的组建模式。

    黄宁生:新型研发机构的投资和建设主体不仅仅限于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产业联盟甚至创投基金等不同类型的单位也能成为科研机构的“主人”。通过建设主体独立创办或以多种搭配组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造就了其组建模式多样化的显著特征。据初步统计,当前广东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22家,广泛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市,其中九成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根据组建模式的不同,可将新型研发机构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是指一个或多个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目前最主要的类型,占74%,典型机构包括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研院。

    二是院校与企业共建型,是指一个或多个高等学院、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也不在少数,占9%,典型机构有广东温氏集团研究院、广天机电工业研究院等。

    三是企业自建型。是指由企业或其他单位自行筹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约占17%,典型机构有深圳光启研究院、深圳TCL工业研究院、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等。

    记者不同的“出身”一定有不同的管理,也会产生不同的效率。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了怎样的运行机制?

    黄宁生:有别于传统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采用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都与众不同,更趋向于市场化、企业化、人性化。

    一是企业化的管理机制。新型研发机构跳出了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参照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科研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决策机制和人员编制,形成鲜明的特征。在管理模式上,运行机制既像企业,又像事业单位;既像研究机构,又像大学,形成体制上的“四不像”,但却出色地扮演了促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红娘”。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通过“四不像”的管理模式,摆脱了“政府是投入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了科研机构体制和机制的全面创新。在决策机制上,普遍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度,实现“投管分离”。理事会通常由建设出资方,如政府、大学、科研机构或企业多方共同组成,负责决策和监督,院长负责执行,对外行使法人权利,对内负责研究院的日常运行管理。

    二是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新型研发机构普遍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运作,采用了合同制、匿薪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打破了传统研发机构固有的“铁饭碗”薪酬制度。在薪酬机制上,按照市场上的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研发的积极性,如深圳光启研究院科研团队的薪酬水平基本与国外同类人员的待遇看齐。在用人机制上,打破常规,“不以年龄论资历,不以学位论英雄”,大胆任用具有创新胆识和创新能力的年轻人,激发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事业的雄心。如在华大基因研究院,17岁的高二学生就能担当研发经费达500万的项目组长,21岁的大三学生就以第一作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

    三是一体化的创新机制。新型研发机构从诞生开始就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非常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研发导向,形成了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三个“一体化”创新机制。这种创新机制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融合,突破了传统创新链条各个环节独立性强,容易“断链”的弊端,从根本上解决了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在合作机制上,充分利用政产学研资合作,面向产业发展,背靠创新资源,引入金融资本,建立了“政策+创新+产业基金+VC和PE”的新机制,为科技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支撑,大幅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在创新意识上,坚持“创新是根本,创业是目标,创富是动力”。论文、专利等不再是创新机构绩效评价的唯一指标,催生新兴产业、创造社会财富才是创新团队追求的最终目标。在创新链条上,建立了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链条,采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的“三发”研发模式,同步研发、逆向创新、交叉融合开发等新型创新理念贯穿在整个创新管理工作中,保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整个链条的通畅以及产业发展对科研的反哺。

    记者新型研发机构产生了怎样的创新绩效?

    黄宁生:新型研发机构遵循市场与创新规律,破除束缚创新的陈旧观念、体制弊端,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加速创新人才集聚,完善创新载体功能,充分释放创新活力,成为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新探索,是有效弥补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缺失环节的有效举措。

    首先成为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生力量。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成为广东省科技创新中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成为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主体。一是成为研发创新投入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达41亿元,高于传统科研机构的39亿元 ,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新增长点。二是在原始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新型研发机构在超材料、基因组学等领域已掌握了源头创新的话语权,发表三大国际文献索引收录论文3528篇,占全省总数8%,成为广东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如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累计在CNNS(Cell,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120篇,名列《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奠定了中国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国际领先地位。三是科技创新产出高产高质。近三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专利申请量7599件,高于传统国有科研机构的6000件,其中发明专利量就达到5594件;如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三年来申请发明专利1589件,PCT专利48件,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9项;东莞电子科大研究院成立5年就申请专利188项,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5项。

    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新型研发机构将研发立足于产业的发展,开拓了科技与产业相结合的新途径,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一是推动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新型研发机构以新技术帮助企业改造设备、提升管理水平,三年来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 ,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根据东莞的家具、针织、食品、服装、造纸等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自主研发了十几类、几十个系列的行业关键设备,申请专利100多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产业生产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二是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瞄准市场需求,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业 ,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兴力量。其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了6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公司;东莞19个校地研究院成功孵化了146家企业。三是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从源头创新到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快速转换,在新兴技术领域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孕育和发展。如深圳光启理工高等研究院开发了50个超材料产品,牵头成立“深圳超材料产业联盟”,带动千亿产值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新型研发机构还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新型研发机构走出了传统国有科研机构机制体制束缚,充分迎合市场需求,敢于创新机制体制,成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尖兵连”。一是突破了单一的事业单位体制局限。在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格局难以打破的情况下,新型研发机构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开拓了一片新的空间,走出了原有事业体制的局限。从单位性质看新型研发机构除了给事业单位赋予新生命外,各类民办非企业、企业等多种单位性质机构蓬勃发展,成为能与传统科研机构比肩的新型研发组织群落。二是探索了市场化现代机构运行机制。新型研发机构把市场作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力量,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如东莞华中科大研究院突出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市场化的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学科建设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铺设了回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三是激发了高校和研发机构的创新活力。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发展,做大了创新主体的增量部分,形成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同时,这些机构起到重要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传统高校院所的创新活力,带动盘活了省内外的创新资源。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研发组织平台,将其自身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了存量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如中科院针对地区的产业特色和技术需求,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揭阳等地分别建立了十余家新型研发机构,以科技创新带动当地的创新热潮和产业发展。此外,通过东莞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心、深港产学研基地、深圳虚拟大学园等新型创新平台的构建,广泛吸引了国内外创新资源到广东开展产学研合作。

    新型研发机构成为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新载体。一是构建了创新资源汇聚的平台。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了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并加强与周边其他创新主体互动,发挥着重要的创新效用,形成创新资源的汇聚与整合。目前,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共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形成了汇聚高层次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二是聚集了一批高端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凭借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人才激励制度,成为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的集聚器,短短数年就引进了省科研创新团队23个,集聚了中高级创新人才6000多人,夯实了广东省的创新人才基础。如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引进了9支广东省创新团队,集聚了高级职称人才549人、海外经历人才352名、“千人计划”入选者2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31人。又如东阳光药业研究院组建了1200人的研究队伍,包括海外专家、海归博士50余人,形成了东阳光“海外专家指导、海归博士引导、国内人才主导”的高素质研发团队。三是培育了大批高素质人才。超过80%新型研发机构在从事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同时,担负着人才培养的职能。如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600人,成为深圳市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华大基因研究院采用“2.5+1.5+X”或“3+1+X”的模式,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100余人,硕士140余人,本科创新班200余人,成为该技术领域主要的人才孵化基地。

    新型研发机构既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高地,也是培育年轻科学家的“摇篮”,实现了各种优质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高密度聚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