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0日 星期六
科技“亮剑”,剑指水稻“南矮”
——贵州大学宋宝安团队降伏水稻黑条矮缩病纪实
本报记者 刘志强

    9月3日,时近中秋,地处云南西南部的施甸县旧城乡依然燠热难当。芭蕉林村农户杨建全的6亩晚稻长势良好,病丛率仅4%。他握住宋宝安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谢谢!一定要再来指导我们啊!”他告诉记者,前几年没有专家指导,结果亩产只有50来斤,今年在专家指导下采取了综合防控措施,亩产可达1200斤。

    云南西南部的施甸县旧城乡,自2009年暴发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以来,共造成农户水稻绝收4000余亩,产量损失440万公斤以上。经贵州大学宋宝安科研团队与云南省植保站等合作,携手国内植保同行持续4年的攻关研究和防控试验示范,集成的技术体系对有水稻“非典”之称的重大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实现了有效防控。示范区比农户自防区亩均增产268公斤以上,今年施甸县6.5万多亩水稻丰收在望。

    我国知名植保专家谢联辉、陈剑平、朱有勇院士等现场考察认为,通过多年攻关研究,我国已基本实现对该水稻恶性病毒病的有效防控。

    灾情告急:“南矮”对水稻生产构成毁灭性威胁

    “南矮”是业内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这种恶性病害的简称。该病毒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水稻苗期、分蘖前期感染发病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产量损失10%—30%。

    2009年,“南矮”在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云南、贵州、浙江、安徽10个水稻生产省区暴发,损失稻谷上亿公斤。2010年病害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对我国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院士至今心有余悸地说:“当时的感觉是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真‘摊上大事了’。”

    2009年至2012年,云南灾情持续偏重发生,面积上升至97万亩。施甸县旧城乡属怒江流域低热河谷地区,充沛的温光资源不仅适宜作物生长和多熟,也为各种植物病虫害越冬繁殖提供了便利,成为病虫害多发和高发地。当地农民杨佳礼家从2008年到2010年,种的6亩水稻连续三年全部绝收,万般无奈之下,已经准备举家外出谋生。

    云南省植保站研究员吕建平告诉记者,当时病区旧城乡芭蕉村农户向她哭诉:“原来长得好端端的秧苗,就缩了,死了。稻谷是我们的口粮,口粮没了,我们只会坐在田埂上哭。”作为植保工作者的她,心灵感受极大震撼。

    在病害蔓延肆虐的时候,农业部统筹部署,成立由浙江农科院院长陈剑平院士牵头的全国联防联控专家组,调集国内高校、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共同寻求防控之策。

    科研“亮剑”:贵州大学团队打造防控利器

    2001年,华中农业大学周国辉教授在我国广东阳江首次发现“南矮”病害,随后陆续在各地小范围发现。

    其时,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研究队伍对该病毒病的化学防控研究已取得部分成果。自2000年以来,这个团队在学术带头人宋宝安教授率领下,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媒介昆虫稻飞虱和病毒病等防控这一重大难题,在科技部、农业部、贵州省科技厅、教育厅等支持下,联合全国农业技术技推广服务中心、江苏安邦电化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实施并完成了“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项目。

    经多年的持续攻关研究,实现了在重大病毒病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剂品种和全程免疫防控新技术的重大突破,取得了以病毒星(毒氟磷)等创新药剂品种为核心,在作物病毒病防控新技术研究集成上的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这些农药及新制剂成为农业部门推荐使用和全国水稻产区广为引进的重点农药品种。

    宋宝安率团队在湖南、江西、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建起多个千亩防治试验示范区,首次研发了以毒氟磷防治作物病毒病及吡蚜酮防治媒介昆虫为核心的应用技术,创新提出了抗病毒药剂与媒介昆虫防治药剂联用的全程免疫控害新策略,成功构建了以毒氟磷免疫激活防病、毒氟磷与吡蚜酮种子处理、秧田重点保护和分蘖期协同作用的成套控害新技术;创新“产—学—研—推—用”协作研究模式,通过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诸多科研成果也在防治中发挥重大作用,解决了农作物病毒病防控重大难题。在农业部种植业司、全国农技中心和各省植保站支持下、由宋宝安和他的助手金林红教授、陈卓教授、杨松教授及全国相关植保人员共同参与撰写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与防控技术科普读物已经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从2011年起,农业部请宋宝安教授任全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专家组副组长,负责全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技术和西南三省一市的防控以及病毒病的快速监测。随即,主持实施了有贵州大学、中国农大、广西田园生化公司和云南、贵州、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等共同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新药剂、新剂型研究与应用技术集成”。

    狙击“南矮”:农、科、教完美结合迎来丰收

    当2009年云南开始大面积发生时,云南省、市、县的植保部门心急如焚地向全国寻求防控高手合作,最终牵手贵州大学。

    2011年,宋宝安率队到云南,以重灾区旧城乡为重点,与云南农业及植保系统联手开展“南矮”防控研究及试验示范。

    陈剑平院士认为,近几年间在云南施甸等地发生的防控“南矮”的那些人和事,是全国抗击“南矮”中,农、科、教完美结合的一个典型缩影。

    3年多时间,云贵“南矮”防控团队克服了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推动困难等不利因素,开展科研攻关、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期间遭遇过强台风,经历过多发地震、公路垮塌、烈日酷暑、蛇袭虫咬。在云贵植保干部和科技人员及基层农技人员等眼中,宋宝安这个获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大学副校长,待人和善谦逊,做事坚毅认真,善于沟通协调各方力量。强将无弱兵,团队中的金林红教授等在示范区驻点,一年有200多天穿梭、驻扎在旧城芭蕉林村或芒市遮放镇。初到时的一个白脸教授,常年蹲守田间,很快变成黑面农民。

    谢联辉院士曾在2013年十五届中国科协大会“粮食安全与绿色防控”院士论坛上,说“作为一个科学家,要把自己的兴趣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高度赞扬了宋宝安所率领的科研团队深入基层,扎实工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

    专家教授们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是大地丰收这篇金色的论文。

    今年,云贵抗“南矮”团队仅在云南的施甸县旧城乡和芒市遮放镇与风平镇以及贵州省榕江县、天柱县、荔波县、都匀市、三都县、平塘县建立示范区十个,核心示范面积共万亩,开展了“防治病毒病新药剂毒氟磷应用技术”、“秧田覆盖阻隔避害物理防控技术”、“抗(耐)性品种+健身栽培技术”等全程免疫防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对“南矮”及传毒媒介稻飞虱进行防控和示范。结果表明对“南矮”和锯齿叶矮缩病的防控效果显著,防效最高达到80%以上。同时,通过培训推广,技术辐射云贵二省稻区及全国南方稻区。据云南省农业厅介绍,“南矮”目前仅在该省南部主要种植区零星发生,危害程度明显减轻。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