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1日 星期一
变迁:援藏之“变”见证科学、惠民、务实理念
新华社记者 张京品 刘洪明

    25日,拉萨街头花团锦簇,行人如织。

    在雪域高原最美的季节,人们身着盛装欢庆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雪顿节,各族群众在喜庆祥和中,尽情享受着灿烂阳光下的幸福生活。

    自西藏和平解放始,党和国家一直在探索支援帮助西藏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尤其是近20年来,近6000名援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先后进藏工作,不断拓宽援藏领域,创新援藏机制,有力推动了西藏的跨越式发展和民生改善。

    20年来对口援藏不断发展,也不断变化,从这些变迁和变化中,我们深切的感受是:援藏之路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惠民、越来越务实。

    机制更科学了 队伍更有力了

    “第一年摸情况,第二年搞规划,第三年就走人。”过去,曾有人这样形容援藏干部。

    近年来,江苏省不断完善定期轮换和压茬轮换相结合的轮换机制,要求每批援藏干部领队和副领队,先于本批其他援藏干部一年进藏。湖北、河北、广东等省,则采取由上一批援藏县委书记担任新一批援藏干部领队的做法,增强工作的连续性,避免换了一批干部便“另起炉灶”的问题。

    江苏省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陈勇对新机制深有感触。现任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他说:“我是提前一年入藏的,在与上一批援藏干部交接过程中,我对自己今后将重点做什么、怎么做了然于心,这样更有利于援藏工作的科学性和连续性” 。

    伴随中央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援藏方式和领域不断拓展,机制不断完善。从最初的以干部援藏为主,逐步发展为干部、经济、人才、科技援藏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工作格局。各援藏单位逐步改进选派方式,增加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增加到363名,是第一批的两倍多。

    对此,中共中央党校民族和宗教理论教研室胡岩教授说,国家在发展,西藏也在进步。不断创新机制,提高援藏干部治藏水平,调整援藏人才结构,带动当地干部成长,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势在必行。

    “一锤子”项目少了 利长远项目多了

    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卓玛正忙着移栽玛卡青苗;波密县巴卡村的藏式家庭旅馆里,仁青正忙着给游客倒酥油茶;拉萨推出仅一年的《文成公主》实景剧演出已营收过亿元……

    20年来,各援助单位从西藏实际出发,不断调整援藏方式和模式,从最初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援藏,向产业援藏、技术援藏等增强西藏“造血”能力的全面援藏转变,帮助西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七批北京市援藏总领队、拉萨市委副书记马新明说,过去援藏以建设居多,而一些工程建起来,又因为缺少有管理能力的人,导致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我们对每一个项目,都要求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对项目的长久利益考虑更多一些。”

    长期研究涉藏问题的四川大学教授杨明洪说,过去,不少人认为援藏就是给钱给物,其实,能力贫困才是西藏最基本的贫困问题,给钱给物只能“解近渴不解远忧”。如今,援藏重点已不再是建楼筑路,关键是结合西藏的特色资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这种理念转变,已经成为受援双方的共识,并日渐变为自觉的行动。西藏藏药厂、青稞啤酒、波密县天麻培育基地等一大批生产型企业快速成长,达孜县工业园、曲水县工业园、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园区蓬勃兴起……

    对口白朗县的山东援藏队,自1998年第二批援藏干部从山东引进、试种大棚蔬菜成功后,一批接着一批干,终于把蔬菜产业打造成全县支柱产业。2013年,白朗县蔬菜产量达7513.7万斤,带动农牧民人均增收1360元。

    “南京的超市货架上摆着产自拉萨的玛卡,动车上摆上了西藏产5100矿泉水,青稞啤酒、牦牛奶成了抢手货……”西藏自治区商务厅厅长边巴说,在援藏单位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西藏产品正走向内地市场,农牧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面子工程少了 务实工程多了

    看着昔日家门口的荒滩变成绿油油的林地,生活在雅鲁藏布江畔的米玛说,现在自己成了一名护林员,加上种树的工钱,每年能收入15000元。“这里的沙尘天气也少多了”米玛说。

    为更好地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山东援藏队把科学务实的援藏理念融入到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治沙工程中,把援藏资金向“绿色银行”倾斜。日喀则地委书记丹增朗杰说:“在荒滩上大规模植树造林,比不上援建城市的光鲜,却更实在。”

    “原来我们考虑为群众建一个活动广场,但发现很多学生没条件上学,考上大学的家庭负担重,就放弃了。”中石化援藏干部、那曲地区班戈县县长王飞说,群众最需要的才是最应该做的,为此,中石化投资3600多万元新建了班戈县中石化小学,设立了“中国石化助学基金”,还投资3280万元实施了牧民安居工程和照明工程,这些被当地群众称赞是“暖心窝工程”。

    由于西藏高寒缺氧、阳光强烈,白内障和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近年来,浙江、广东、湖南等省市援藏队,纷纷启动“光明行动”、“共撒光明”等白内障复明手术行动,和“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医疗救治援藏项目”等,节省城市建设资金,把钱直接用在了群众身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贺新元说,在援藏周期和援藏资金均有限的情况下,修大楼、建广场等“面子工程”短、平、快,最容易凸显援藏的效果,却很可能脱离群众现实需求。对口援藏应立足群众,求真务实,从受援地群众最需、最急、最盼的事情入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援藏带来的实惠。

    这些,成了20年对口援藏最喜人的变化,用一些藏族群众的话说就是:“雪中送炭,温暖人心”。(新华社拉萨8月3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