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伊朗女数学家首获菲尔兹奖
科学界未来可否打破更多的“男士俱乐部”?

    本报记者 刘晓莹

    8月13日,国际数学联盟(IMU)首尔年会上确定,37岁的伊朗女性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Maryam Mirzakhani)与另外3位男数学家同时获得了本届菲尔兹奖(Fields Medal),成为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伊朗人。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全名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是一个在国际数学联盟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的奖项,始创于1936年,每四年颁奖一次,颁给二至四名有卓越贡献的年轻数学家。得奖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四十岁。菲尔兹奖是据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的要求设立的,被视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今年以前,已有超过50位获奖者得到此殊荣,但均为男性,其中有两位是华裔。

    韩国总统朴槿惠为她颁奖时说:“我祝贺所有获奖者,尤其是米尔扎哈尼。她的热情和干劲使她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国际数学家大会在颁奖声明中写道:“米尔扎哈尼在数学技巧和数学文化方面有很高造诣,同时兼有超凡技术能力和雄心壮志,富有远见和好奇心。”此次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米尔扎哈尼因其在黎曼曲面及模空间的动态性上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菲尔兹奖。

    米尔扎哈尼获奖的消息见诸各路媒体并被赋予性别的意义,而早前她本人就曾针对性别问题表达过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研究者的立场——尽管她坚信女性能够胜任与男性同样的工作,但有两个原因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一是期限不一样,男性更容易长时间集中精力工作,并为其工作作出牺牲,但女性却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社会对女性有不同的期望。显然,这种期望就是女性更应当在家相夫教子。这两种情况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会制约女性的发展。“但是,如果想要有所成就,女性可能就要付出比男性更大的牺牲和努力,而且要保持积极和自信。”她说。

    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数学家唐涛撰写评论文章表示:“诺贝尔奖自颁奖以来,几乎每个领域都有女性获奖者,首位赢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玛丽·居里,她赢得了1903年的物理学奖。她还在1911年获得化学奖。到目前为止,共有15位女性曾获和平奖,12位获文学奖,10位获生理学或医学奖,4位获化学奖,两位获物理学奖,一位获经济学奖。但在2014年8月12日之前,具有近80年历史的菲尔兹奖仍然是男士俱乐部。”

    有研究科学与性别的学者认为“科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男性化特质”,此前,已有一系列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同行评议(peer review)研究揭示出因性别认知偏见所导致的科学“不公平”现象:一些研究者发现,在那些重要的世界级的科学奖项和大型项目的提案审查中,如NIH的R01(对人类健康相关的研究)类别的申请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他们将这种差异称作“隐形的双重标准”。

    根据NIH的数据库,2003年至2007年间,R01类别的经验丰富的女研究员接受资助的成功率显著低于具有同等能力的男性。2008年,提交R01续约申请的女研究员获得后续资助的成功率也显著低于具有相当能力的男性。这一情况在2009年后更改评分和批判结构后,也未得到好转。

    这篇综述文章称,性别印象带来的认知偏差不仅影响男女两性在求职、研究资金、奖项授予中的平等竞争关系,还在更广泛的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能力期待。米尔扎哈尼的获奖显然印证了她所坚信的“女性从事科学研究同样可以获得与男性一样的成就”,而女性从事科学研究是否比男性要付出更多,社会是否给予了女性同等的条件以支持其从事科研事业和职业,科学界未来可否打破更多的“男士俱乐部”?正像文章中所说:这种“微妙的评价体系”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说明。米尔扎哈尼在其任职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官网上发布的一则获奖声明则给出了她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我坚信,未来数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数学家获得菲尔兹奖。”

    (科技日报北京8月1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