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3D类脑组织在实验室存活两个月
美国塔夫茨大学生物工程师近日利用具有不同物理属性的两种生物材料,成功创建出三维脑状组织,其功能和结构特征类似于大鼠的脑组织,并可在实验室中存活两个多月。
研究人员首次展示了这个类脑组织的应用潜力,可研究颅脑损伤后立即发生的化学和电变化,以及药物反应引起的变化。该组织可为研究正常脑功能以及脑损伤和疾病提供一个高质量模型,并有助于开发针对脑功能障碍的新疗法。
外媒精选
超大黑洞质量为太阳的170亿倍
在距离地球大约2.5亿光年的一个小型星系内,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超级黑洞,其大约相当于170亿倍太阳质量,占到其所在星系总质量的14%,以至于该星系几乎就是黑洞。相比之下,一般星系中黑洞的质量只会占到整个星系总质量的0.1%左右。这可能是迄今人们已知的质量最大的黑洞。
千个机器人的自行组合
哈佛大学科学家日前让一千个机器人在不需要任何中心大脑或人类控制的情况下,自行组合成各种复杂形状。这个自组合机器人集群Kilobots,包含了1024个小型机器人,能自行组合成星星、扳手和字母K等形状。它们被设计成能模仿像蜜蜂及蚂蚁等昆虫的行为,相互之间的沟通用是用振动马达来滑行跨越表面并用红外光实现。
一周技术刷新
液体中的纳米粒子可用于存储信息
美国密歇根大学最近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以用悬浮在水中的纳米微粒来存储照片、视频和其他文档信息。这种名为“湿计算”的数据存储方法有望被用于制造更好的人脑植入设备,大幅提升人的脑力,让人能更快进行计算或回忆起更多信息。
“最”案现场
99.9999%超纯度硅为量子计算铺路
继去年获得纯度高达5个9(99.9998%)的硅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团队又一次刷新纪录:他们使用一项相对简单的技术,生产出了可能是目前纯度最高的硅,该材料99.9999%以上的成分为硅28,仅有不到百万分之一为不确定的同位素硅29。这种超高纯度的硅可应用于所有采用硅基量子比特的量子系统。
一周之“首”
首次获证的当代星系尘埃样本
200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星尘”号彗星探测器的返回舱携带着彗星和尘埃样品回到地球。
如今,8年的筛查分析有所斩获,研究人员发现了7粒可能来自太阳系外的尘埃,它们可能源于数百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发,并因长期暴露于宇宙极端环境中而有所改变。这也是首次获得证实的来自当代星系的星际尘埃样本。
前沿探索
埃博拉病毒如何让免疫系统“瘫痪”
随着时间推移,很多病毒已经进化出了破坏干扰素的免疫增强信号的能力。科学家日前发现埃博拉病毒的一种独特机制,首次解释了埃博拉病毒制造的埃博拉病毒蛋白质24(eVP24)是如何阻断基于干扰素的信号“升级”免疫防护能力的,靶向eVP24的药物有可能成为对抗埃博拉病毒的一种手段。
物理学家造出水面牵引波束
发出一束光,却能把远处的物体带回来?最近,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造出了一种“牵引波束”:用造波器在水面生成特定波幅和频率的波,漂在水面的物体就会逆着水波传播方向朝波源运动。该发现为遥控水面物体、限制漏油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还有助于制造出波驱动推进器。
反引力小行星由范德华力凝聚而成
美国田纳西大学科学家近期对目前已知撞击地球几率最高的近地小行星之一1950 DA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它处于高速旋转状态而产生反引力,将星体凝聚在一起的是一种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这是以往从未在小行星上检测到的。新发现为阻止其摧毁撞击地球提供了新的思路。
奇观轶闻
彗星上有轮廓似人脸?
“罗塞塔”号探测器让人们有机会近距离探视彗星这一神秘天体的真容。而日前,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于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幅“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照片,在该照片的右下角,人们竟然能够清晰地看到类似一张人脸的形象。不过,科学家指出,这仅仅是“幻想性视错觉”的产物。
香烟过滤嘴可作超级电容材料
街头随处可见的烟头在不少人看来只是碍眼的垃圾,但韩国的科学家却发现了它们的价值——将其变成了制造超级电容的原材料。而“烟屁股”虽然“出身卑微”,却能为超级电容的性能带来大幅度的提升。这一点就算是材料界的“当红明星”石墨烯和碳纳米管也只能自叹不如。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