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5日 星期五
让规则重掌农业发展“指挥棒”
张佳星

 ■区域零点

    “青岛那边的果树整批快三十年了,该换树了。”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葡萄大会的班车点,几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林业局工作人员交换着信息。“化肥、激素催产,很多树都未老先衰了。”

    这个提法引起了共鸣,辽阳林业局一位先生接话道:“轻微自然灾害就导致减产的状况,从去年开始凸显。”不仅未老先衰,营养不良、抵抗力差的“亚健康”甚至“病态”也是我国多个地区果木的常态。

    健康该是怎样的?有人提出了对比,“我在日本看过红富士的母树,120年树龄仍能每年接4000多斤果,”那人比划着,“一棵树占地半亩。”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求产量一直是我国发展农业的主导思路,并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然而过分求产量付出的代价是,我国农业部分领域形成了“求量不求续、求产不求种”的现状,不仅农产品持续性欠佳,种质保护与利用也出现空白。

    笔者曾经在哈尔滨采访时了解到,中国作为养猪大国,并没有自己的种猪,反要从国外引进。“不仅每年花费巨额资金,珍贵的遗传资源还在流失。”黑龙江省养猪研究会李玉田为中国近20年几乎没有做过大动物育种工作,筛选种猪不科学导致的哈白猪和三江白猪的消失痛心不已。

    在南阳,历史悠久的南阳黄牛一度遇到种质研究领先,却不被市场认可难推广的窘境。

    很难计量,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孕育了多少优良的种质资源。然而在现代农业“唯产量式”发展的冲击下,香火难续的局面初现。一个好“种”的兴旺,如同一个家族的兴盛,涉及到种的保存、开发、推广,品的培植、照料、扩繁,涵盖了研究、改良、种植、市场等多个领域。其间环环相扣,一损俱损,一荣却不俱荣。

    我国的“种”如何难以为继?7月初沸沸扬扬的大北农海外窃种事件,多少露出些缘由的端倪。有人将种业乱局归因为“国内种子企业普遍缺乏育种能力”,而笔者认为,因果应该倒置——是“乱”导致了我国5200多家种子企业中,实际有研发能力的只有一百多家。

    不立规矩怎成方圆?在产量第一的导向下,一些与农业发展特点相悖的发展方式占得主流,而敦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规则被忽略漠视。

    试想,没有种植期间适量催熟规则的保障,必然导致“杀鸡取卵”式的求产不惜树;没有遗传资源珍视与保藏的规则保障,后果就是优质品种的消失;没有种业市场的严厉监管和种质知识产权的切实保护,怎会有企业踏实育种。

    与家规家训一样,农业链条上的规则是维系支脉繁茂的内力。是时候将指挥棒从产量手中交还给规则,所谓立规矩才成方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