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周维垣:迎“岩”而上 攻坚克难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早在1947年,他曾以清华大学新生的身份参加过“反内战反饥饿”游行;194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地下党支部委员,参加过北京市学生“反迫害,反饥饿”大游行;在国民党对北京学生实施“819”大逮捕时,他参加组织学生抗逮捕活动,要求当局释放被捕学生,严惩特务……

    这样一位在特殊时期为了正义和真理表现出铮铮铁骨的人,在科学研究道路上选择了同样“刚强”的岩石力学,并为我国岩石力学的理论和数值新方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岩石力学发展和高坝建设的奠基人之一,他就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周维垣。

    作为我国著名的高坝专家,周维垣在高坝岩石力学理论与数值方法、高坝结构与复杂岩基工程的研究、高坝整体稳定破坏仿真分析设计系统、地下结构和边坡工程、岩基加固和反馈计算等方面均有建树,对推动我国高拱坝从百米高度向世界水平的300米高度的跨越过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维垣课题组进行的“高拱坝坝肩岩体稳定性评价及可利用岩体质量准则”课题研究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他的课题组对我国拉西瓦、小湾、锦屏、溪洛渡、大岗山、李家峡等高坝的稳定进行了模型试验和稳定研究,1996年,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应的研究成果已经收入国家电力设计规范。周维垣承担的85科技攻关项目:大体积水工混凝土断裂性能研究,已于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周维垣的科研项目高坝稳定计算分析,于2005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将断裂力学、损伤力学首次引入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于2007年,在国际岩土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上,被授予“卓越成就奖”,这是我国首次有学者获此殊荣。

    40多年来,周维垣一直从事基础岩石力学数值理论方法研究,对理论和数值新方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获得国家级奖3项,部级奖6项;由他主编的《高等岩石力学》被引1000余次,成书20多年来,在水利水电、采矿、交通、铁道、国防等领域的岩石力学科研教学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影响长久不衰,是我国岩石力学发展过程中的奠基之作。

    在教学之路上,周维垣严谨治学、勇于开拓,成就斐然。他先后开出岩土力学数值方法、大坝模型试验、岩石力学、计算机方法等课程;培养研究生多人,为学生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今,周维垣已桃李满天下,他的许多弟子已成长为学术界的精英或工程界的栋梁。

    周维垣常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为我国岩石力学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继续贡献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