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相信科学,你不相信,长起苗来了,你没话说。”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东不拉村老书记白永礼老汉乐呵呵地说。在他身后的这片绿油油的玉米地原本是一大片不长庄稼的盐碱地,这些盐碱地在经过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改良后,不仅可以种植玉米,还可以种植甜菜、水稻、苜蓿、向日葵等多种作物。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1月的座谈会上说过,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增加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关键,而通过清华大学的这项专利技术能大规模改造盐碱地,有效增加耕地。我们要争取用十几年时间为国家增加一亿亩耕地。”华清农业总经理刘嘉说。
盐碱地改良,变废为宝
“华清”反过来就是“清华”,事实上,华清农业的成立与清华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华清农业”)成立于2010年11月,是由清华大学牵头发起成立的、致力于盐碱地及各类边际土地大规模改良和综合利用的高科技企业。华清农业以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指导下,整合技术、资金和相关资源,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的盐碱地改良和农业全产业链管理平台,实施清华大学“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亿亩碱化土壤重大工程”,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个项目最初是由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徐旭常院士和陈昌和教授在沈阳康平县先试验起来的。“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非常艰苦,我们在康平的盐碱地上找了24平方米,每平方米是一个试验模式,有试验地和对照地,耕啊,耙啊,浇水呀,撒种,施肥……按照常规的农业措施试验后,庄稼就长得非常地好,当时大家就兴奋得不得了,那么大的面积,种那么多的不同作物,都是当年就得到了丰收,高兴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旭常曾经这样回忆道。
而改造盐碱地的关键“宝物”竟是燃煤电厂的脱硫石膏。由于我国是以煤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为了改变燃煤二氧化硫的排放污染问题,我国已普遍加装燃煤脱硫设备。但是脱硫后产生的大量脱硫石膏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处置,并且这些脱硫石膏因含水分较大,再次利用的可能性很小,其堆积存放会占用数以万亩计的宝贵土地资源。如果堆积时间长,对其处置不当,脱硫石膏将会分解,还会对土壤,地下水等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然而,华清农业依托清华大学的这项专利技术,将燃煤烟气脱硫石膏用于改良盐碱地,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当村里的农民看到盐碱地改造第一年就长出了这样绿油油的水稻,产量还这么高,纷纷称赞‘你们真是魔术师’。”清华大学热能系副教授李彦说。
技术成熟,而任重道远
“经过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和实践检验,这项盐碱地改良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见效快、时效长、安全性高。”刘嘉介绍说。
中国现有5亿多亩盐碱地,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约有2亿亩。“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项盐碱地改良技术为国家增加1亿亩有效的耕地,但目前才实现了不足20万亩,该成果技术成熟,但是大规模推广过程中在土地流转、农田基础建设和盐碱改良投入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的困难。”
虽然国家有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涉及到的村民人数比较多,并且以往也有过不少盐碱地改良失败的先例,因此农民对这项工作从不信任到信任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刘嘉介绍说,华清农业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建设的万亩示范区分属于400多户老乡承包,集中起来也费了不少周折。分散的土地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运作的要求。盐碱地改良也不只是微观层面对土地进行改良,而更是着眼于农村和农业未来长期发展。原来的盐碱荒地经过改良,将成为集中连片、设施完善、适合现代化农业机械生产的沃土。
另外,中国的盐碱地分布很广,像我国吉林省盐碱地集中区域的一个县就可能有上百万亩的盐碱地。大规模盐碱改良离不开大型机械的工程化支撑,同时涉及的渠、路、电和井等农田基础建设也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地方政府的多方协调。
根植大地,谋三农未来
如今,华清农业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河北省分别建立了盐碱地改良的示范基地,合计面积近5万亩,在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华清农业严格按照清华大学的技术标准,改良了盐碱地并种植了玉米、葵花、甜菜、苜蓿和糜子等多种作物,改良效果十分显著。
“我们的工作不能仅停留在改造好盐碱地能种庄稼这个目标上,还应该以此为基础开展新的尝试,鼓励农民在这些新增耕地上建立家庭农场,通过规模化种植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仅靠种植收入就接近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另外,引导农民开展生态种植,进一步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民收入达到并超过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刘嘉说。
目前,在内蒙古和吉林等地,华清农业从当地农民手中流转的几乎不长庄稼的盐碱地,实施盐碱地改造后委托给种植合作社或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种植的优势,取得不错的收益。现在,在吉林示范区中一户农民可以管理的水稻田超过200亩。
刘嘉说,过去农民的这些盐碱地因为不能种植而没有任何收益,现在一方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收益,另一方面,随着种植规模化,他们的农机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获得农机服务的收入。他认为,未来中国的农业并不是所有人都去管理土地,而是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建立起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人管理农田,但他们并非事事亲力亲为,而是组织和调动专业化服务资源。比如需要插秧就联系插秧的服务,需要收割就联系收割的服务。有了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保障,农业会得到快速发展。”
此外,华清农业还在探索CSA(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他们一方面指导农民在经过盐碱改良的、未受过化肥农药污染的土地上种植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另一方面利用清华大学和清华科技园等平台,对生态农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实现生态农产品供应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各取所需,促进社区支持农业与健康生活方式同步发展。“设想一下,清华大学某一院系的老师或清华科技园某个高科技企业的员工消费的大米可以直接对接我们的某一个农户。我们曾计算过,在东北一户农民管理200亩改良的盐碱地,产出的生态大米可以满足1000个家庭每年100斤大米的需求,该户农民的纯收入就可以超过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刘嘉总经理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