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13日 星期三
创新为本,筑军工丰碑
—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纪实

    本报记者 付毅飞 通讯员 蔡金曼

    近日,执行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的飞行试验器从北京运抵西昌,开展相关测试和试验,计划于今年择机发射,验证嫦娥五号任务返回器再入返回相关技术。

    一年多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战线亮点纷呈:“嫦娥”落月、“神舟”飞天、“高分”照地、“蛟龙”探海、运-20首飞……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军工核心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国防科技工业要切实承担起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其根本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占领科学技术制高点,真正把握发展的主导权。”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许达哲表示。

    坚持创新驱动,是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国防科工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重大专项为牵引,以机制改革为抓手,以原始创新为重点,以创新人才为根本,筑起了迈向军工强国的坚实阶梯。

    以重大专项为牵引,不断铸造国防科技工业里程碑

    “希望未来的高分二号卫星能与高分一号卫星形成连片覆盖能力,提高调查与监测的效率。”国土资源部中国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研究员甘甫平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对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后续工程的期待。据介绍,高分二号卫星计划于今年发射。

    高分专项正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生动实践,将有力地推动科技创新、推进空间信息与产业的发展。

    该专项的实施首先是实现技术创新,突破一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关键技术。首星高分一号于2013年4月发射,对于提升我国遥感卫星技术工程水平,提高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自给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时,该工程通过管理创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卫星应用的体制机制,实现数据、技术等资源共享,更广泛地满足不同用户对空间信息资源的需求。高分一号投入使用后,已向30多个部委、省市分发78万余景次数据,在国土调查、环境保护、应急救灾、资源开发、农业估产、城镇规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分专项后续卫星的创新任务将更为艰巨。高分二号将大幅提升卫星空间分辨率,高分三号、四号、五号等多型卫星将填补微波成像、高光谱观测等领域的多项国内空白。这些卫星还将组成星座、形成系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满足各领域用户的使用需求。

    除了高分专项,一年多来,国防科技工业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以重大专项工程为牵引,铸造了一个个里程碑:探月工程重大专项嫦娥二号卫星已飞离地球近9000万公里,超期服役37个月,开辟了“中国高度”;嫦娥三号任务圆了中华民族落月梦想,圆满完成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实现精确交会对接,创造了“中国精度”;“蛟龙”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刷新了“中国深度”;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捷报频传,铸造了保障国家安全的“中国硬度”;歼-15舰载机仅用两三年就实现着舰试飞,提高了“中国速度”……不断创新中,我国国防科技工业迈出了新的步伐。

    以机制改革为抓手,协同创新促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始终被认为是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的根本途径。

    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发展,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强军为第一责任。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活动国防科技工业主要涉及武器装备研制和战略高技术产业两大领域,贯穿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全过程。大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就是要按照中央关于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要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体系发展、自主发展、集约发展和开放发展紧密结合,有效促进创新链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链的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发展。

    为此,国防科工局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首先是着力改变关键技术和基础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建设“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型”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即着力提高以军工骨干科研院所和企业为小核心,军工行业内外大协作、适度开放竞争的国防科技工业研制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总体设计、总装测试、系统集成、核心制造、关键配套,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创新活力和突破能力,大幅提升武器装备的性能、可靠性、经济性和供给保障能力。

    同时,着力改革军工科研管理机制,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按照“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研环节有序衔接、创新实体各尽其责、科技管理集约高效”的思路,完善国防科技系统创新体系,加强跨行业领域的联合攻关。今年以来,重点实验室技术体系建设、布局优化和运行评估稳步实施;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及全行业信息共享加快推进;军工行业标准管理体制和制度更加完善;专业完整、参数齐全、军工特色鲜明的国防军工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初步建立。

    以原始创新为重点,突破“瓶颈”谋跨越

    实施创新驱动的重点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应用研究不充分,这是制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全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国防关键技术攻关,近百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或阶段成果。今后一段时期,继续着眼于建立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改革发展目标,国防科技工业将大力加强国防科技预先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探索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突破基础理论和关键机理,不断积累“中国制造”的新成果,不断攀登“中国创造”的新高度。

    为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国防科技工业将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按照重大工程引领、基础科技支撑的思路,抓好探月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专项,配合推进载人航天、大型飞机等重大专项,力争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重点跨越。大力加强国防关键技术攻关,针对装备科研生产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凝聚资源,集智攻关,产学研用结合,在一些战略方向和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同时,面向未来一段时期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进乏燃料后处理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的论证立项正积极推进。

    以人才为根本,力保军工事业持续发展

    今年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有德高望重的科技大家,有技艺精湛的技能大师,有一大批朝气蓬勃的青年骨干,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近年来,军工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国家级奖项中频频获奖。这些宝贵人才正是国防科技工业创新的力量源泉。

    通过探月工程、高分专项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国防科工局积累了人才培养经验,历练了一批批创新型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坚持把能力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高素质、有担当的中青年骨干开始“挑大梁”,具有真才实学的“管理能人”和“科技能手”走上工程技术关键岗位,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探月工程自2004年实施以来,一大批活跃在科研、生产一线的优秀人才凝聚到工程中来,“60后”、“70后”甚至“80后”高素质人才成为了中坚力量。

    今年,受中组部委托,国防科工局积极开展国防科技领域“青年拔尖人才”选拔,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再添重要抓手。

    国防科技工业将继续坚持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并重的原则,不断创新人才发现评价、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为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广阔舞台;通过重大工程任务和技术创新项目实施,着力打造科技大家、工程大师、技能大师和企业家,为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