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0日,福建省省长苏树林(中)、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左)、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右)启用福建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 |
2009年12月,福建省居民健康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暨推广使用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软件现场,时任福建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守臣和时任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建进行软件交接。 |
双向转诊显示屏 |
自助机结算 |
远程医疗系统 |
□ 本报记者 蒋秀娟 李艳
事隔5年,近日记者又来到了当年走在全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最前沿的城市——厦门。
7月的厦门,天空依然明亮如洗,深蓝的大海与天空交相辉映,定格成一幅风景。尽管这个季节的厦门有些闷热,但依然抵挡不住游客们的热情。
就在5年前的一天,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在厦门正式运行,厦门市在全国率先创建了数字化市民健康服务信息系统和全市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首次在城市范围内建立了覆盖全体市民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成功、完整的实践蓝本。
2009年12月,这个蓝本很快交到了福建省政府手中,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事实上,早在2000年时,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就挂帅“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开启了福建省信息化建设征程。有了扎实的信息化基础,“厦门模式”在“数字福建”的大海中如鱼得水。2010年3月底,福建省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省级平台一期项目正式运行,在全国首次实现了省域范围内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成功建设,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全省联网运行的省域卫生信息平台;与此同时,福建也在全国率先并且是唯一实现医院就诊“一卡通”的省份。
此后几年,新疆克拉玛依、河北石家庄、河南、天津、西藏等省市也纷纷启动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些省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建成和运行,正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能够方便快捷地看上病、看好病。
第一篇 厦门模式 辐射全国
从“厦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到“福建省省域范围内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成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除了技术平台的过硬和信息化基础的扎实,最重要的,这是一件真正为民办实事的工程,深得老百姓拥护,同时也得到了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看病乱、看病难”和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由此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
厦门模式 打造“四惠”工程
2009年2月28日,厦门数字卫生城市举行启用仪式,厦门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这套基于城市一卡通,以居民健康档案信息为基础、以区域协同医疗为核心、提供区域内卫生信息共享与服务的系统平台的成功运行,被当时称为是“我国乃至世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实践蓝本”。
彼时的课题组组长、课题牵头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院长秦银河认为,厦门建设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对提高全体市民健康服务水平、创建国家医疗服务模式等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秦银河总结说,“厦门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每一位市民构建完整的终身健康管理信息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协同医疗、终身健康管理和一体化网络医疗。
厦门市卫生局局长杨叔禹当时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工作在厦门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一线。如今回过头来看,他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搭建感触最深:“厦门通过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四大工程’建设服务医改,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业的现代化进程 ,最终达到了‘惠民、惠医、惠政、惠业’的目的。”
杨叔禹眼中的“四大工程”即就医一卡通工程、居民健康档案工程、区域医疗协作工程和数字监管与科学决策工程。“这四大工程的建设和实施,使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乱的现象得到了缓解。”杨叔禹说,厦门市通过“一卡通、全预约、全自助”与医疗协作平台的建立,大大优化了就诊流程,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等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通过健康档案的共享和推动同级医疗机构36项检验项目结果互认、检查报告互认,下级机构对上级医疗机构的报告(尤其是医疗集团内部)直接采用,仅厦门市4年运行以来,保守估算就能节省重复检验、检查费用7000万元以上。
除日常监管,管理平台还可以对疾控预警提供依据。“比如,感冒发病的正常范围是1500人。如果当日就诊人数超过了这个警戒线,就可能有暴发流感的趋势,需要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说。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能够及时监督特殊资源、特殊疾病、特殊人群、特殊事件等的运行和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杨叔禹说,通过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还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比如健康管理产业、信息统计与大数据研究服务业等。
截至目前,厦门市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已覆盖占全市95%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已为厦门市90%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每月共享调阅达1.3万余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字福建 幸福一城百姓
连续6天不停地咳嗽,让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的居民林德全很难受。6天后,他来到华亭镇卫生院,挂号、看诊,按医生要求拍了张胸部正侧位胸片。
由于胸片情况复杂,当天的两位放射科医生立马把林德全的资料转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下简称“附属医院”)求助。因为这是一家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也是华亭镇卫生院定点帮扶单位。
与此同时,在车程半小时外的附属医院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影像科副主任宋嘉华看到了华亭镇卫生院发来的会诊请求。他点开患者档案,与科主任许祖梅一起进行会诊并修改了诊断报告。
会诊后打印出来的报告很快交到了林德全手里。听说自己的胸片由附属医院的医生会诊,林德全非常开心:“没想到在家门口的卫生院就能让大医院的医生给看上病。”
和众多的福建人一样,林德全是福建卫生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直接获益者。福建省卫生厅信息化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张守臣介绍,如今,患者手持一张社保卡,在省内任何医院看病都可以直接挂号,并在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即时结算。目前全省正在逐步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并推进医疗信息互认,以减少患者重复检查。此外,婴幼儿在户籍地办卡后,可在异地就近接种。“我们也开通了短信提醒服务,以方便流动人口免疫接种。”张守臣说。
2009年3月,福建省在全省统一推动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目前,福建省的卫生专网已覆盖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公立医疗卫生机构、驻闽部队医院、部分民营医院,今年还将进一步延伸至全省1.6万个村卫生所。福建省建成的基层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已涵盖全省1071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9类21项业务功能。该系统运行两年多来,已提供诊疗服务3500万人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3100万份,建档率达86%。
与此同时,福建省还建成了免疫规划接种管理子系统、慢性病管理子系统、妇幼卫生信息子系统等4个卫生业务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绝不是记载数据这么简单。”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卫生信息中心主任俞建明介绍,“通过身份索引加关键词标识的方法,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了无缝对接。比如,妇幼卫生信息子系统中的分娩登记模块嵌入免疫接种管理系统,在产科录入分娩信息的同时,儿童免疫接种的信息就能同时向免疫接种管理系统发送。所有涉及个人医疗保健的信息最终都关联至区域居民健康档案,把原来的‘死档’盘活了。”
“看诊医师可电话、网络提前预约,复诊开药在便民门诊就能搞定,领取检验单、缴费转账都靠自助,医学影像图片在乡镇卫生院就能实现远程会诊……这就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化。依靠信息化,个人的健康信息在任何医院都能互通可查,老百姓看病可以在大小医院来回转诊,甚至人在异地也能通过远程会诊实现大医院就医。不仅大大减少重复检查和差旅支出,还能让老百姓随时随刻看上病、看好病。”福建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朱淑芳表示,如今,正是依靠不断提升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福建省正在逐步破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得到保障并不断提升。
此外,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已成为福建省医改监测的重要支撑手段,省级平台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在线分析每日发布的医疗就诊量、公共卫生服务量、医疗服务收入等数据,为调整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新农合管理、药品集中采购、血液管理等信息系统开发了实时监管和预警功能。
“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保卡的功能要求,使之兼容国家居民健康卡应用;将全面拓展网底建设,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实施乡村一体化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村卫生诊疗、公共卫生管理、绩效考核和新农合村级门诊统筹即时结报;进一步整合卫生计生信息系统,进一步健全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充分开发利用居民健康信息,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统计分析模型,为卫生计生行政管理决策提供服务。”朱淑芳表示。
全国辐射 解决看病难题
厦门市、福建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新疆、河北、河南、山西、天津等许多省市纷纷前来取经。很快,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2011年,河南省正式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区域信息平台为抓手,带动了各市新一轮高起点的信息化建设热潮。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市基本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正积极推动并发行居民健康卡,推行全省一卡通。
2012年5月,天津也正式开始建设数字卫生城市平台,目前已经取得初步的效果。基本建立了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初步实现了医疗机构的运营监管,正往全市一卡通及中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及区域医疗协同上发展。
而在河北石家庄、新疆克拉玛依、内蒙古乌海等城市,全市一卡通、全民健康档案和全行业的运营监管已经得到实现。在内蒙古乌海市,全市妇幼保健系统及大部分医院的数字化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都已建设,目前正向“智慧医疗”全面迈进。在广东省连州市,已经实现了全市“县、乡、村一体化”的综合和整体性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应。
“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偏远地区,无论省会城市还是三线城市,福建、厦门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都能推广成功”,厦门智业软件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国赠说。如今,厦门智业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不仅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并且也是唯一一个无失败案例的企业。
从最初几乎没有项目经费支持的埋头苦干,到今天将业务范围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河北、河南、海南、天津市等省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项目建设,梅国赠心里满怀感激:“是政府的办实事项目成就了一方产业,是科技部的‘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正因为得到了为民办实事的福建省、厦门市政府的全力支持,才让我们把这些技术与想法真正落地并实现推广。”
作为福建省和厦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平台搭建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智业软件公司获得了认可。由智业软件公司、厦门市卫生局与解放军总医院合作,共同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平台”课题被由全国人大常委、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会长王陇德担任评审组长的专家组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在卫生部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指南》中,智业软件公司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技术路线被全面推荐。
如今,智业软件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普及医疗信息化。“能真正为老百姓办事出力,我们感到很光荣。”梅国赠说,“我们最真实的想法就是想踏踏实实把一个一个项目干好,让老百姓们确确实实能用的好,真正解决他们的看病困难。”
第二篇 星星之火 如何燎原
当前,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城镇化推进和疾病谱的变化,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疾病与健康问题。为解决好老百姓看病就医问题,提升我国人口健康素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的新要求。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要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
搭建平台 需要互联互通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即建设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建设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国家、省、地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综合平台,支撑跨省、跨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
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到“十二五”末,将基本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基本覆盖80%的省份、70%的地市和全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十三五”期间,将力争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四级信息平台,实现六大业务协同应用、信息共享和居民健康卡的普及应用。
“信息化对人口健康服务体系的影响,远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或者效率提高的问题,而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人口健康服务体系进行重大改造甚至重塑。”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说。
6月1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的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现场会上,李斌指出,福建积极探索全省人口健康信息化的建设模式,整体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他认为,“福建之所以能做成,关键在于‘领导高度重视、统一规划、持续推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功能强大;能把握重点、挖掘数据;建立了多方筹资机制,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指出,过去说孤岛、说烟囱,这个医院干得很好,整个卫生系统却连不起来,这个地区干得很好,和上面整个没有联系,可能这个单位自己应用的很好,但是行政部门、政府部门监管却发挥不了作用,建设不了一个既有利于发展,又能服务于监管的平台,而且全社会整个医疗卫生资源,不能在信息化的连接下,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做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上下统筹、防治统筹。“但是通过福建的实践,我看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这样四通八达的信息化网络。信息化高速公路一旦建起来,我相信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厦门区域信息化的建设从开始到现在,涉及更多的不是系统问题,而是利益问题。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信息化不是自娱自乐,更多是取决于领导和管理层,怎样用制度和新的管理理念来支撑信息化。厦门在这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孙卫说。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拿了国家的补助没有多少进展,而有的省并没有拿国家的经费补助,却建起了很好的信息平台。”李斌说,“建平台不是为了摆设,而是要应用,只有应用,才能发挥好平台推进集约监管、科学决策、精细服务的实际成效,才能发现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改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全面统筹 落实惠民计划
2013年,国务院将“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的重点内容,要求通过居民健康卡和远程医疗等方式,在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上,实现卫生计生服务的全人群覆盖、全天候受理和“一站式”办理,促进服务的多方协同合作和制度对接。
“各地需要推进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着力构建全国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稳步开展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病理诊断等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李斌说,“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群众、方便群众,解决群众关心的卫生计生问题。”
李斌提出了一系列现代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内在要求;就诊、检查、治疗的程序大体上是线性的,便于计算机处理;医疗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可以借助大数据、云计算进行深入分析;医保信息管理和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需要实时了解就医准确信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信息公开可以缓解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护患者的知情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和图像处理技术为实施远程医疗提供了基础,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而居民健康卡相当于患者提供了一个携带全部健康情况的终身医疗记录,对患者及时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
“多年的实践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要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着眼于国家卫生信息化,要提倡‘市—县—乡—村’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各级平台的建设、医院数字化建设、社区或乡镇村的数字化建设,必须实现辖区范围内居民全覆盖、机构全覆盖、信息全覆盖。只有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才能避免重复建设、烂尾工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卫生信息化学会副会长、国家卫计委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总后卫生部原副部长傅征说。
李斌同时强调,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投入到人口健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界定利益相关方职责,形成多方共赢格局。
云端医疗 创新服务模式
澳大利亚卫生部副秘书长飞利浦·戴维斯曾指出,未来的医疗将是基于网络的医疗服务。在澳大利亚卫生部的支持之下,澳大利亚的医疗机构与电信联手使区域医疗信息化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区域医疗的实施使患者与大众、政府、医疗从业人员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医疗服务趋向于远程和移动,全澳医院总死亡率下降了30%到33%。
正是因为看中了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厦门正大力推进智慧健康管理,积极打造健康“医疗云”。杨叔禹介绍:“我们整合了现在几乎所有最先进的技术和健康生态系统,通过3G血压计、蓝牙血糖仪、智能心电仪、ATM健康一体机等智能终端设备用最快的方式把数据收集上来,并与体检机构、医疗机构等合作,通过云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检查个人健康状态,给出提示建议,为个人健康保驾护航。”
下班回到家,躺在舒适的保健床上,你的血糖、血压、心率等多项身体指标信息,就会立即被收集并发送到医疗云数据中心,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析处理后,你的手机不久就会接收到自己的身体状况短信。若是身体状况欠佳,会有私人保健医生直接联系你,告知你要注意哪些事项……这就是“医疗云”平台。如今,厦门市正在进一步摸索创新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模式,把对老百姓的健康服务放上“云端”,实现健康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医疗服务人性化、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
杨叔禹说,厦门健康管理“云时代”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为每一位市民构建从人生起点到终点的完整终身健康管理信息链,构建患者从健康到疾病再到康复的全息化诊疗康复管理信息链,构建市—省—国家—国际的符合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潮流的网络医疗协同信息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协同医疗、终身健康管理和一体化网络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