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良 |
图为由海淀创业园组织创办的创业成长高级培训班。 |
图为位于中关村创业大厦一层的创业谷办公场地。 |
□ 本报记者 蒋秀娟 实习生 范圆圆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孵化器和北京市第一家面向留学人员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以下统称“海淀创业园”)无疑承担着风向标和开拓者的角色。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海淀创业园无论在高端创业人才的聚集上还是在上市公司的数量上,都是行业的领头羊。面对新的历史契机,海淀创业园不断开拓进取,把目标定格为“打造世界一流孵化器”。
作为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良见证了园区的成立和成长。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专访赵新良,总结创业园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创业园的未来发展方向。
科技日报:海淀创业园当初的成立背景是怎样的?
赵新良:海淀创业园成立于1989年8月,下设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员发展园、创业园标准厂房和生物医药园。海淀创业园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际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也是国家人社部认定的北京市唯一一家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1997年,随着留学人员归国热潮的兴起,在北京市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支持下,海淀创业园成立,最初孵化场地7000平方米。1999年12月,为了满足更多留学人员的创业需求,在海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淀创业园进驻中关村创业大厦,新增孵化场地22000平方米。随着创业企业孵化发展,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2001年,留学人员海淀发展园在中关村发展大厦开园,设立孵化场地17000平方米。发展园的建成标志着创业中心孵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
科技日报:海淀创业园有什么独特优势?有什么样的服务模式?
赵新良:首先,海淀创业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海淀创业园旁依圆明园、颐和园等多处名胜古迹,紧邻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等全国最高学府和研究机构,有着雄厚的科研开发能力和丰富的人才储备。
海淀创业园还有许多“独家”优势,比如在政策扶持上,积极为园区企业争取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等各级政府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也会协助在园企业申报各级政府部门的项目资金。
同时园区会利用孵化器的品牌优势聚集各项创新资源,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关键研发设备配备、建立分子生物学公共实验室、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等方面,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条件支撑。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帮助企业引入短缺型人才;搭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等。同时,海淀创业园积极开展企业融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
目前,海淀创业园已发展形成“项目孵化—企业孵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机制;并形成了可持续的创业生态系统,为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培训服务、科技条件服务、人才服务等。
科技日报:海淀创业园在服务模式上有何创新之举?
赵新良:园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朝着更专业化更精细化方向发展。比如去年年底开始运行的创客总部,专注于移动互联和互联网金融的孵化。创客总部的创始人都是有着深厚的移动互联网专业基础,与我们进行合作,就是各取所长,助力移动互联网企业迅速成长。
还比如我们创新服务理念,让自己成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通过采购企业自主创新产品,进行示范性应用,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和市场推广。此外,我们设立了“金种子”基金,对园区内的早期优质项目进行投资,既解决了企业早期资金短缺的问题,又通过投资优良项目,实现园区的增收增益。
科技日报:目前海淀创业园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赵新良:海淀创业园已成为引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方向的著名品牌,是全国范围内高端创业人才最为密集的创业孵化机构。
海淀创业园已先后培育8家上市企业,培育上市企业稳居全国孵化器之首,另有两家企业分别被上市企业并购。截至目前,海淀创业园已累计吸引750多名留学人员入园创业,培养了24名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36名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18名中关村“高聚工程”入选者,先后培育出韩庚辰、严望佳、俞孔坚等众多明星企业家。
科技日报:您对创业园的理解是怎样的?园区未来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赵新良:创业者与创业园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园区如妈妈,为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直到企业最终独立出去;而企业的成长和成功从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园区孵化模式的成功,企业提出的需求同时带动园区不断进步、更新理念。
我们的战略是高端、共赢。高端,就是把创业园建成创业环境最好、创业氛围最好、创业服务最好的创业园,吸引最好的投资项目。共赢,就是投资好项目,与企业共成长,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未来,我们会不断创新组织和服务模式,坚持市场化和国际化方向。我们的愿望是建设世界一流孵化器,保持创新创业服务业的全球领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