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1日 星期一
科技日报 亦师亦友
黄智敏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参加了湖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四湖地区综合开发及生态对策研究”。科技日报派出多名记者,深入到中心试验区荆州市岑河镇调查,1990年6月19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记者刘志伟等采写的“唤起农民对土地的第三次热情——江汉平原四湖地区农业综合开发调查”,而后又相继在头版发表了记者彭亨才的报道与评论员文章“岑河镇的变迁说明了什么?”“科学指挥赞”等。这不仅对我们的科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对区域科技开发做了颇有价值的探讨,对于当时群众青睐的试验开发的诸如“麦—西瓜—黄豆—晚稻”套间连作等13种生态立体种(养)模式,记者冠以“农民用新的目光审视土地”,还借用当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话评价说:“是科学技术,唤起了农民对土地的第三次热情(第一次是土改,第二次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记者还倡导“权力加智力加群力”三结合,藉此实现有效科学指挥,发挥科研人员与农民群众的知识、智慧互补……这对于当时全神贯注于科研实践的我来讲,是莫大的肯定与鼓舞,使我更坚信,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长期“滚”在第一线,在最能与农民群众真正结合的地方。

    科技日报等媒体对我在基层科研的鼓励,使我所获得的16项地(市、厅)与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以及我退休后撰写与编著的“中国东亚热带农业湿地高效种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4本图书,都带着“露珠”和“泥土”,不是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

    可以说,在四湖研究成果的推广上,科技日报的报道如同吹响了号角,全国到我们试验示范区参观者络绎不绝,也更加引起了省、地(市)政府的重视,我作为由当时荆州地区行署组织的三名专家教授讲师团成员之一,在16个县市巡回演讲,数十万农民与基层干部在主会场与有线广播分会场听课。这也很自然地又促使我开始做科普,成为科技日报的一名热心读者与作者。1993年我见科技日报发表了记者陈敬农的报道“不种西瓜种什么?”里面讲到在合肥市农民卖瓜难的惨状,我就根据我在科研成果推广中的一些经验,给科技日报写了篇“既要种西瓜,又要种其他”。即使在我退休至今14年来,我也经常给科技日报撰稿和接受访谈,光去年就发表了我署名或记者采访的13篇文章。一些文章,大都被人民网、新华网、求是理论网转载,有的也被中央政府网转载。

    正是因为科技日报的不断激励,使我在科研、科普生涯中成熟。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荆州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退休高级工程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