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1日 星期一
开良方 引良才 促良缘
——给力经济转型升级江宁科技镇长团作用不一般

    □ 本报记者 张 晔  实习生 张彦会

    一年前,萍水相逢的十二个人组成了江苏第六批科技镇长团江宁团,他们既有高校老师、科研专家,也有机关干部,原本各自发展,如今并肩作战;

    一年后,挂职任期即将结束,创新创业项目开花结果,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高校科教资源落地生根:如今的江宁是全省唯一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七连冠、“江苏省人才工作先进区”四连冠……

    “挂职一年,服务一生”,一年间江宁科技镇长团每位团员各尽其能,各展才华,在科技创新、人才引领、项目争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为江宁的发展栽下了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

    瞄准需求甘当“技术经纪人”

    1000家民营科技企业、233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上市公司……江宁在苏南县域经济板块中特质明显,许多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既非国企股份制改造,也不是历史上的乡镇企业改制,而是江宁自主培育并发展壮大或引进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这些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创新基因,对科教资源的需求格外强烈,却往往苦于找不到产学研合作的“对象”。

    与此同时,江宁还有一大批传统企业和乡镇企业,他们对科技创新的技术需求不足,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瓶颈和拦路虎,如何让这些“懵懂”的企业尽快成为创新的主体,也让各级政府部门绞尽脑汁。

    “我们像是双面胶。”戚湧说,“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社会、企业。”在经历丰富的第五、六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江宁区副区长戚湧看来,科技镇长团的工作就是要围绕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融入地方的发展,而引领江宁科技创新,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了解企业需求“对症下药”。

    一年来,科技镇长团围绕江宁“2+2+2”产业体系,深入开展科技、人才工作以及产业发展两头和对策调查研究,完成调研报告10余份。

    同时,瞄准创新需求开展“企业走访服务百日活动”,以小分队的形式,集中力量,深入企业,摸清企业发展中的迫切性技术需求,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对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团员很多来自高校,他们的身后就蕴藏着一座丰富的资源库,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就要有效整合全团的创新资源。”戚湧告诉记者。

    扎根企业,背倚高校,12名科技镇长凭借“双面胶”的特性,将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优势与企业的资金、项目紧密结合,成为高校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

    来自中科院的阮孜炜,挂职于紫金(江宁)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科技人才局,了解当地园区企业的需求后,利用自身资源多次陪同园区内的7家企业走访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研究所10余名研究员进行了具体的项目对接,目前已达成合作意向3项。

    像阮孜炜一样,团里的每位成员都积极主动利用自身资源,为任职园区、街道牵线搭桥,寻医问药。

    找专家、谈合作、引项目成为镇长团团员的家常便饭。

    “我们要做‘技术经纪人’,科技创新要完成从管理到合作治理的跃升,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才是长久之计。”戚湧多次强调科技镇长团的定位。

    截至目前,江宁科技镇长团累计走访服务1000余家企业,搜集企业科技、人才等相关需求821条。帮助企业和基层获批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6项,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7亿多元。在其带动下,江苏六维、南京沪江、南京宝岩、中核动力等10余家江宁区科技和人才创业企业与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校企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共建“三站三中心”,选派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合作开展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研发。

    合起来是个拳头,分开来能单独作战,“科技镇长团通过整合高校科技和人才资源,使企业和高校零距离对接,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在江宁转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南京市人才办张明娣副主任对江宁科技镇长团评价道。

    “顶天立地”做好人才工作

    位于南京江宁区国家级高新园的任诺药业,是由几位留美博士回国创立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2013年2月,走访了很多药业园区后决定在江宁创新园落地。

    “之所以选择在我们园区落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园区本身就有十多名中国药科大学的教师在此创业成功的先例,还有配套的专业团队,能够保证他们来了以后不会单枪匹马作战。”挂职江宁高新园的副总经理张剑谈到任诺药业的入驻。

    高新园并没有因为任诺最初仅仅200万的创业资金而将其“拒之门外”,在张剑的帮助下,园区先让其落地,并提供公司场地,两个多月的时间,帮助其申请了两项基金、2个创新项目,今年还为其申请了100多万元的资金,这些项目资金足以帮助其完成创业阶段的很多实验工作。

    “高新园要抓住生物医药特色,引进高精尖人才带动发展,大树好移,而种子难选,遇到与园区发展相契合的人才,我们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张剑谈起此次的收获。

    人才是创新之本,也是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第一资源,江宁作为南京科技人才管理改革的试验区,更需引进高层次人才,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播种子、育小苗、移大树”是江宁科技镇长团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的重点,针对江宁各园区、街道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为其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一年多来,科技镇长团积极参与江宁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基地建设,组织“千人万人”计划专家对接20余次,引进5人,引进省双创计划专家3人,南京“321”人才25人。

    除了高大上的“顶天”人才,大学生村官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基层人才队伍,目前在江宁服务的大学生村官达300多人,对江宁科技镇长团来说,这些接地气的“立地”基层人才也是创新的活力。为了助推大学生村官在江宁成长发展,科技镇长团会同区人才办组织开展了基层村官座谈会,并深入社区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2014年6月,由江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镇长团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0所知名高校联合发起成立了“南京市江宁区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为实现江宁与相关大学人才领域新的合作,更好地完善江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搭建了平台。正如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过利平处长所说,“江宁区科技镇长团立足基层,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的创新创业活力。”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顶天立地人才引进和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江宁科技镇长团服务地方的标志性工作品牌,帮助江宁实现了“引进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行业,进而引领一座城市”的创新链效应。

    截至去年底,全区新培育“千人计划”创业人才3人、省“双创计划”人才17人、引进“万人计划”人才6人,目前共聚集130个创业创新团队、1.5万余名高层次研发人才,并打造了更多诸如“沈国荣+智能电网”“刘韵洁+未来网络”“尤肖虎+无线通信”“章方良+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外包”等人才与产业互动的样本。

    铁打的营盘“长久”的兵

    江苏科技镇长团,一个立足基层的创新团队,自2008年开展以来已先后有六批成员深入到全省79个县市区,目前第七批96个团的选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镇长团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为营造工作的氛围和塑造服务的理念,江宁团目前正积极地探索建立科技镇长团的长效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团员更好地融入地方工作。”戚湧说道。

    一年一批,镇长团的营地不变,而除了少数能留下的成员外,团员的流动性也成了困扰着其与挂职基地的长期合作。

    “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期满离职后,我们还是希望能和当地甚至后来的团员保持联络,让地方发展不因一个人的离去而出现工作断层。”挂职于秣陵街道的党委副书记、来自复旦大学的江宁科技镇长团第六批团员罗霄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了让营地常新,兵将长存,戚湧代表江宁团的团员们向省有关部门建议成立“科技镇长团联谊会”,“非现任团员都可自愿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往届老团员的作用,也邀请所有老团员‘常回家看看’,让科技镇长团真正成为永不分离的‘大家庭’。”

    “吃一年江宁饭,做一辈子江宁人”,江宁科技镇长团第六批成员入驻江宁以来,俯下身子,脚踏实地,紧紧以“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项目争取、政产学研合作、创新载体建设、知识产权创造和基层科技服务”六项工作为抓手,努力完成着“54321”的任期工作目标,即争取5000万元科技项目资金,帮助企业申报400项专利,引进30名南京321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建设20个科技创新载体,走访服务企业1000家。

    任期将满,没有放松没有懈怠,每位成员仍全力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站好最后一班岗,为把江宁打造成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先导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即将离去,而有关江宁科技镇长团的故事还在继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