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5日 星期日
适应气候变化:祖先留下的智慧
本报记者 刘晓莹 游雪晴

    通过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人类在适应气候变化的长期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祖先留下的智慧至今仍然成为我们与大自然共处于世间的法则。“同地球上的生物一样,人类也是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符淙斌说。

    “如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说,“农耕文明之前,人类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注意物候和气候问题,从被动地受大自然的驱使,逐步变为主动认识大自然,认识物候和气候,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其中,农业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人类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符淙斌又以中世纪暖期(9—13世纪)为例,当时我国江南气候变干,但华北和北方农牧交叉带气候变得相对湿润。政府于是针对气候变化调整了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在气候变干的江南地区从越南引进生长期短并抗旱的品种占城稻,并推广稻麦连种的制度,同时在气候变得湿润的北方推广水稻种植。”他说。

    “可以看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成功适应,是在对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因不同主体制定并实施适应方案的结果。”符淙斌说。但他同时也表示,人类违背气候变化规律所导致的对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的事例也不胜枚举。“正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为适应气候变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得到许多教训。”符淙斌说。

    (科技日报北京5月2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