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本已经不想再就“舌尖2”聊什么看法观感之类,该说的人们都说的差不多了,也差不多开始要“歪楼”了,比如所谓的造假问题。——一个话题总是这样,争论到最后就忘了原来讨论的是什么。其实我个人并不反对这个所谓的移花接木,从安全角度出发,我觉得不算恶劣。
不过在观看爆棚的有关“舌尖2”的报道中,我发现,众导演们除了承认有此一“假”外,几乎对负面评价都表现出一致的难以接受,难以理解,流露出一种秀才遇到兵的感觉。即便是近日总导演陈晓卿表示“舌尖2”的最终版会应观众意见压缩故事,突出美食,也感觉十分屈就——不好意思,我也想歪楼了。
通过每周五准时坐在电视前收看“舌尖2”,我基本上没有推翻自己看过第一集之后的印象,那就是刻意涂抹的一层人文油漆已经几乎完全破坏了“舌尖”以味觉品味人生和国家的美感和意蕴。导演们热衷于讲中国人的故事,以至于,在各色中国人的拍摄中,只要丢进去那么几个烧菜的镜头,这个“舌尖加中国人”的大菜,就算烹制成功了。
这样的结论,我想基本上是大部分观众们的共识,当然,除了导演们。
我认为,虽然观众未必懂纪录片业务范围多么严肃的术语,但作为一个奉献给“中国人”的美食纪录片,观众还是有一些发言权的。而且,如此高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导演们首先把它当作是对自己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最高褒奖,而不是习惯了像“舌尖1”那样坐等鲜花和掌声。
其实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当《无极》被人从用馒头来嘲讽陈凯歌的空虚堕落时,当人们揶揄老谋子已经成为只擅长运用各种色彩涂抹的油漆匠导演时,当人们说热恋中的王全安把《白鹿原》拍成了《田小娥传》时……
这些大导们,都会很委屈,一面表示自己付出很多,一面一个劲儿地解释“并不是那样的”,话里话外都有那么一种意思:你们不懂。就连最近张艺谋复归文艺片的《归来》播映之际,他都对媒体在说,我要跟上时代,如果这个时代庸俗,我就跟上这个庸俗。
——真叫人发冷。
记得前一段有一个文章题目叫“文艺批评怎么成了文艺表扬”。我们这些导演们也是只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对观众们的看法不是不屑一顾,发出很多个方寸大乱的“为什么”,要不就是消极接受,糊里糊涂就做起了手术。据说第三集“时节”就火速用一周的时间进行了重新剪辑,结果节奏错乱,遭到差评。
专家说,“舌尖”的尝试成功与否也许并不是第一位的,但我们应该肯定这种创新的追求。——这是来做“老好人”的。大导们能平和宽容点更好,为了一点自尊心绷着面子,死不改口,委屈得仿佛世上知音全无,人们看着挺难受,你让上述这些打算“劝和劝和”的人们情何以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