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同志在河北易县管理处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听取创新团队负责人杨旸研究员汇报“三个安全”综合保障系统试点工程的关键技术和实施情况。 |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面临着“工程安全、供水安全、人身安全”(简称“三个安全”)的安全保障难题,中国科学院“宽带无线传感网”创新团队围绕南水北调这一国家战略民生工程的迫切安全需求,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应用创新科研成果,协作攻克工程难点问题,成功设计、验证和构建了包括“海量数据感知”“异构网络传输”和“综合信息处理” 先进子系统的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三个安全”综合保障系统原型,即将在全线分步推广部署。
创新团队由来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的12位年富力强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组成,科研领域包括新型传感器、低功耗芯片、数据压缩、无线通信、协议优化、核心网、智能信息处理、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工程、监控系统优化等交叉学科。他们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思维敏锐、具有国际视野、注重产学研合作,科研成果涉及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发明和应用开发实践等多个重要阶段,科研团队和依托研究所在上述各个领域的科研水平、支撑条件和综合实力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团队负责人杨旸研究员回国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任高级讲师(终身教职),与英国电信、空中客车和劳斯莱斯等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飞机动态气流控制和磨擦阻力消减”和“喷气式飞机发动机中采集测试数据”等前沿课题,取得重要科研成果。杨旸于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支持全职回国,任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获中科院推荐,成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总体组专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宽带无线通信网(4G/5G/WiFi)、及无线新技术测试验证平台。杨旸已在国际核心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00多篇科研论文,编著了学术专著一部(异构蜂窝网络,剑桥大学出版社),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7项和国际PCT专利5项。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三个安全”保障需求面临着监控环境复杂多变、传感器类型繁多且数据类型复杂、安全可靠性要求极高等诸多挑战,核心技术难题包括:(1)如何及时、准确、高效率地融合和处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海量感知数据;(2)如何设计和规划一个兼容性强、扩展性好的异构通信网络协作传输架构,能够因地制宜地利用不同制式的有线/无线通信网络,确保海量数据和监控信息的高效实时传输;(3)如何利用网络化平台实现运营环境综合监控和统一指挥调度。近年来,创新团队一直致力于“宽带无线传感网”关键技术研发,针对上述技术难题与挑战,着重强化了安全保障方案的设计与论证,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创新,通过学科交叉形成优势互补,从芯片、设备、系统三个层面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现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为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三个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全面有力的支撑。
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建设管理局的领导下,创新团队对全线1400多公里的施工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工程调研,完成了“三个安全”综合保障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报告,并于2014年1月与优势单位合作,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河北易县管理处现场完成了试点工程建设。创新团队还根据实际环境中的安全运行管理情况和专家/管理者/用户的反馈意见,以“实用、先进、安全、共享”为核心设计理念,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安防系统初步设计报告》,为推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三个安全”综合保障系统的科学规划和稳健实施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