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9日 星期六
当文艺失去创新本能时
文·句艳华

    ■玉渊杂谭

    著名的琼瑶阿姨,不对,已经是琼瑶奶奶了,这几天被大陆一个七零后编剧生生给气得卧床不起,玉笔一挥,写下了如泣如诉的一封公开信,讨伐这位近年来因为盛产美人剧的年轻编剧和制作人,请广电总局出来为她老人家“做主”,读来也颇有言情剧女主角独白的感觉。

    好吧,不许再调侃伤心欲绝的琼瑶奶奶!琼瑶对自己的作品爱到什么程度,你我都懂的。但事实上,琼瑶只是表现得更加丰满了一些,任何是一个独立的创作人看到自己作品遭抄袭,都会气血逆行,更何况是这种不见一字雷同的情节复制。

    有目共睹,目前我们的影视界已经在脱离“创作”的范畴,一应媚俗不说,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成功”,还不惜摘现成的果儿,免去自己漫长的妊娠之苦。于正在人们眼中早已是惯抄,老抄手了,仍旧红极一时,成了金钱和奖杯搂满怀的“金牌”编剧。

    如今热谈创新,因为我们的社会,弥漫着创造力的匮乏,表现出全面的平庸无趣。创新精神自然是对的,放到哪里都合适,但要说最讲究、最追求创新的,首推文艺创作,因为陈词滥调是不会有读者(观众)的。老话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为了求新,严肃的创作者们常常百转千回,恨不得上穷碧落下黄泉,才可能柳暗花明,灵光一现。古董诗人们为了推敲几个字眼,胡子都要给掐断了。唐诗美轮美奂,唐人书法高山仰止,但宋人仍旧在小令和写意之中另起山头,同样成就辉煌,而跟随赵孟頫亦步亦趋的人千千万,元代也只留下赵氏一人而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没有了创新,文艺也就相当于死了。过去人们常常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一部巨作的诞生,足见真正的创作,既考验积累,又需要灵气,是讲究的东西,而旧瓶装新酒,味同嚼蜡的作品,只能叫做“手工活”,完全没有价值,如果发展到抄袭,就完全成为一种欺骗,是下流之举。

    连这样一个以新为生命的领域都失去了“本分”,不思创新,不求“独家”,连文艺创作者都不追求作品的永恒价值,甚至伸出双手四处剽窃以求“收视火爆”带来的金钱收益时,我们还能从哪里找到本属于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应有的创新活力呢?利益本无罪,迎合和争取观众也是荧屏本能,但专业精神和职业追求不应被这两项完全侵蚀。要知道,收入颇丰的琼瑶可不是一个听令于读者和观众的作家编剧,而观众的胃口也不是一次次地去看换了名字和服装的《梅花烙》。假如平庸,甚至是庸俗都可以原谅,但抄袭就是真正的自取灭亡了,而编剧以及制作者的自寻死路,又能将文艺带向何处去呢?莫说百花齐放,估计到时候只能看到一片狗尾巴草的乐园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