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
王笑京:精编公路智能网
本报记者 姜 靖
■人物档案: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2012年,获第19届世界智能交通大会杰出成就奖,为中国第一人。
“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有望实现服务信息的‘私人订制’。不久的将来,随着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车内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道路通行的实时图像、堵车的准确位置,如此精确的信息将更加便于我们选择通行路线。”
——王笑京

    电子显示屏上,多个画面显示着京津高速路不同路段上的实时交通路况。画面中,随着镜头逐渐拉近,每一辆机动车的号牌、甚至每一名交通参与者的面部表情都清晰可辨……在交通运输部路况会商室,随时可以调取全国各地高速公路的运行实时视频。路网管理与服务理念的倡导者王笑京告诉记者,“可视只是路网智能控制系统的功能之一,最终目标是可测,可控,实现对全国公路交通网最及时、最有效、最科学的调度。”

    打造公路交通神经中枢

    走进交通运输部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以下简称“路网中心”)董雷宏处长办公室,墙上一张全国干线公路网现状图郝然映入眼帘,高速主干道与地方交通纵横交织,形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网。

    “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路网总里程突破42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9.6万公里。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公路为主体的公路网基本形成。”董雷宏告诉记者:“正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复杂的公路网,往往一个路段出现问题,导致整个网络无法运行。”

    近年来,我国极端气候、自然灾害频发,公路网安全运行与应急处置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我国累计发生严重公路阻断事件1万多起,造成近35万公里的道路阻断。2013年以来,持续的雾霾天气累计造成15个省,20余条国家高速,40余条地方高速公路局部路段封闭。此外,由于干线公路交通流量连年增长,局部路段时常出现严重交通拥堵,区域路网联动,跨部门协调任务越来越重。

    “就像人的神经网络系统一样,路网也需要一个神经中枢来管理。”为此,2005年,时任交通运输部公路院副院长的王笑京提出:“必须对路网进行整体运行管理与服务。”

    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尚属新鲜事物的当时,这一想法在业界看来太过异想天开。以至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答辩时,“很多专家认为,能实现联网不停车收费就有难度,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公路管理与服务。”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智能交通中心(ITS)主任助理张纪升回忆说。

    “收钱就该提供服务。ETC中的短程通信功能完全可以用于高速公路上的交通管理,只要在公路上安装读取天线设备,ETC可以帮助采集车辆数据。未来,围绕ETC车载单元,还会衍生出更多应用,例如收集交通流量数据、车速数据、提供交通信息服务等。”王笑京说。

    最终,课题名称中的“服务”被保留下来,并成为日后路网中心的雏形。

    公路气象预报随时收听

    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现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除了播报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天气情况外,还会发布全国主要交通干线公路天气预报。

    王笑京告诉记者,在影响公路路网安全的主要因素中,恶劣天气约占45%。为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公路交通安全畅通,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尝试与气象部门合作,成立气象服务与应急处置工作组。

    徐冬曾是公路气象服务与应急处置工作组一名工作人员,2008年初影响我国南方部分省份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她每天的工作状况就是:“根据气象局的公路交通气象预报底图,发布公路气象预报文字稿。”

    “由于提前应对、措施得力,我们将损失降到了最少。”在王笑京看来,更大的意义在于,历经2008年初南方部分省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及

    随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公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我国路网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路网阻断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影响范围显著缩小。

    董雷宏告诉记者,现在,从交通运输部到地方各省,均已形成一套综合信息管理和报送系统。数据显示,2011年示范区域交通阻断信息报送数、路网交通阻断事件累计阻断时间、累计阻断里程分别较2010年下降了27.97%、85%、47.18%。

    除了从中央气象台了解大范围的气象信息外,王笑京和他的团队还在高速公路上增加了一些气象监测点,通过传感器将采集的数据信息传送给气象局,这些采集到的信息帮助气象局提升预报的精准度,便于司机及时了解前方路段的天气情况。

    随着采集信息的增多,发布信息的途径也在逐步开放。过去,公众大多只能从官方网站上得知气象信息。现在,广播、短信、互联网、电视、路侧、电话等都成为气象部门向公众推送即时信息的重要渠道。

    “私人订制”百姓路行服务

    如今,开车走在京津塘高速公路段,只要打开FM99.6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除了获悉实时路况、天气、资讯、娱乐等信息外,还可以体验基于位置推送的的智能差异化交通信息服务。

    董雷宏告诉记者,2010年,交通运输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签订协议,在《中国之声》内开通全国统一频段的应急交通广播。目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已完成了京津塘高速公路调频广播试点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和基础建设,FM99.6在京津塘段试点一年来,日均动态覆盖30万人次,还创建了APP路况电台信息分享平台,在高速公路交通信息云应用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

    “收听广播,用户不用安装新设备、不用复杂的操作手段,就可以实现车行各地、一个频率收听交通信息,这才是真正低成本的高速公路交通广播,也是智能交通走进百姓出行生活的便捷之路。”王笑京说。

    在王笑京看来,未来,应急交通广播的信息采集和播放将主要依靠智能软件来自动管理,通过将带有位置信息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通过合成语音发布出来。

    交通运输部最新版的高速公路规划提出,要在2020年前完成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王笑京认为,这一计划在2015年前基本就能完成,而如何让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更好地为公众出行服务将是重中之重。

    在王笑京看来,实现对全国公路网的可视、可测是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实现高速公路实时监测率100%,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监测率60%。

    “提供好的服务需要以信息化为基础。”王笑京告诉记者,根据部省两级数据交换与传输平台实施方案的技术要求,他们采用‘公专结合’的方式打通部省两级通信链路,实现了部省联动的路网区域调度、应急处置和跨区域信息诱导服务。

    据王笑京透露,交通运输部正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政府提供公益性公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的基础上,为社会公众和客货运输企业提供更实用、便捷的公路交通出行增值信息服务。

    “随着智能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有望实现服务信息的‘私人订制’。”王笑京说:“不久的将来,随着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在车内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道路通行的实时图像、堵车的准确位置,如此精确的信息将更加便于我们选择通行路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