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2日 星期六
信心与坚持
——我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申长雨

    回首撒满艰辛和汗水的科研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下称“杰青”)对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思忖良久,我觉得“杰青”应该是我30年科研路上的一个“好望角”,不仅增添了我持续探索的动力,也让我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进一步充满了信心,对学术研究有了更持续的坚持。

    以塑料为代表的高分子材料与钢材、木材、水泥并称为四大材料,被广泛用在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等国家支柱产业,以及国防、航空航天等国家战略领域。高分子材料主要靠模具成型,模具作为制造业的关键装备,对我国制造业转变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关行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模具优化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等,是力学和材料科学深度交叉的一个领域。研究目标是希望建立起高分子材料成型—微观结构演化—制品结构性能和使服性能全过程数理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搭建起高分子材料成型和模具设计“技术”和“科学”的桥梁,实现高分子制品的可控制造。

    特别感谢我的博士授业导师程耿东院士,是他将我引入了这一交叉研究领域,有创见性地把计算力学的方法、理论应用到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优化设计中。学科的交叉融合,既为力学学科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同时又丰富了材料加工学科的研究手段。

    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围绕着这一领域,我已经坚持不懈地开展了近30年的研究,建立了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作为学术带头人相继负责筹建了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第一完成人先后于1996年、2003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110余篇,并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和进步,离不开国家和省部各类项目的支持。其中,“杰青”的支持给了我非常强的信心和动力,让我对学术、学术方向有了更持续的坚持。

    1990年博士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河南,在原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筹建了模具研究所,在博士论文工作的基础上,继续针对注塑成型充填、固化、残余应力等过程的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等问题开展研究。我工作的起步就是一张办公桌和一台“286”电脑。在此后的近10年中,考虑到注塑成型和模具设计的技术需求,我们基本上沿着成熟理论的数理化、数理模型的数值化、数值模拟的软件化这样一条思路开展工作,研究对象大多是宏观层面的,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注塑生产和模具设计中的“可成型性”和“尺寸精度”。我们从底层开发做起,包括界面、造型、网格划分、流动、冷却、翘曲变形分析程序等,完成了源代码开发近20万条,几乎与世界同步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塑成型模拟软件,并在数百件注塑制品和模具设计中得到应用,推动了注塑模CAE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应用。

    进入21世纪,无论是技术开发还是理论研究,我们都遇到了挑战。在技术层面,随着高分子材料在我国国防、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不仅对高分子材料的成型性和尺寸精度,而且对其内在质量和结构性能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理论层面,需要揭示成型过程中高分子微结构的演化规律,制品内部微缺陷产生的机理、成型与性能关系,制品在极端条件下服役性能、破坏模式和机理等。这也是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力学学科的动机和出发点。

    在“杰青”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尽管我对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思路、研究目标充满信心,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担心力学界专家能否认可这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课题,能否认可我们的研究是前沿学术课题,因为当时国内把力学与高分子科学相结合的研究者不多,并且我们的出发点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中的科学问题。

    当评审最终获得通过,短暂的喜悦之后是巨大的动力,动力的源头就是要做出创新性成果,并利用它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在“杰青”的支持下,我和我的团队重点开展了高分子材料成型过程中微结构生成、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在国际上系列报道了工艺条件、模具结构对不同材料注塑和气辅注塑中结晶形态和结构、纤维取向和分布、共混体系相形态和分布等微结构的影响;发展和建立了成型过程取向、结晶、残余应力的数值预测理论,使CAE分析从预测制品形状、尺寸、结构的宏观尺度进入到以预测结构、性能为目的的宏观尺度模拟。

    特别是在“杰青”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接到了总装备部“神七”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的研制任务。这套命名为“飞天”的航天服是我国第一套出舱服,直接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和舱外行走任务的成败,而由高分子材料成型制造的头盔面窗几乎是航天服最薄弱的部分。在研制过程中,尽管我们经历过多次失败,甚至归零处理,但是感受更多的是喜悦,一次次突破难关时的喜悦,一次次科学问题解决时的喜悦。最终,我们一边开展“杰青”的研究工作,一边利用研究成果解决了无应力制造、非对称产品的平衡充填、微裂纹的消除、制品的均匀性保持、模具型腔受力的均匀分配等科学与技术难题,所研制的头盔面窗具备了高低温(±150℃)环境下的高抗冲击性能、恶劣环境下的防辐射能力和高光谱透过率等特殊功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现场,当航天员出舱时,我看到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就是自己亲手研制的产品,心里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出舱宇航服头盔面窗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战略用塑料件制造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储备和关键技术,我的科研团队作为全国20个获奖集体之一,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励。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新一代出舱航天服头盔面窗的研制。

    感谢“杰青”带给我的动力,带给我的信心,带给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科研路上不懈探索的勇气和坚持。我也希望“杰青”能够更多地支持有爱国心和责任心的年轻人,更多地支持致力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关键科学问题的年轻人,更多地支持不为学术浮躁所动、不受外界干扰、有恒心、能坚持的年轻人。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