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
如何实现城市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 “智力辅政、科技资政”的成都实践
本报记者 盛利 朱会伦

    ■改革发展新景象

    “我们比任何时刻都更加迫切地期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智力辅政、科技资政’的重要作用,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日前召开的成都市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的一席话,引起成都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共鸣。

    这位成都市改革发展的掌门人,在打造成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成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这一总体战略,为新一轮改革找准突出问题、找对突破途径,为党委、政府“智力辅政、科技资政”。

    事实上,成都的经济转型升级,从主要依赖要素驱动,到依托科技创新驱动已经“先行先试”了好几年。

    院士站进企业 打通产学研瓶颈

    “智力辅政、科技资政”,最重要的是要把智力和技术渗透到企业中去,激活存在于企业中的创新因子,成为企业自我的创新智慧。

    成都市科协积极探索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新办法和新机制,创造条件让院士(专家)们进入企业,建立了川大智胜、成都汽车产业研究院、攀成钢公司、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等66家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引进王国栋等39位院士和334位专家智囊融入成都科技创新“一盘棋”,实施182个产学研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企业投入科研经费11.12亿元,争取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支持经费15.51亿元;取得科技成果11项,获科技奖励15项,获专利574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新增税收4.9亿元为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战略提供了新动力。

    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短板,力促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市科协还推动“金桥工程”。几年来,通过扶持措施,共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申报登记“金桥工程”603项,完成387项,新增产值188.6亿元。此外,以“提千条科技建议、创亿元经济效益”为主线的“讲、比”活动,5年来共吸引46000余名科技人员凝智聚力。在征集的13860条科技建议中,企业采纳9886条,新增产值195.2亿元。

    同时,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先后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00余个,新增科技创新载体34家、孵化面积61万平方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2家,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增长33.7%,成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去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占四川省的半壁江山。

    打开门走出去 智力辅政出新招

    “智力辅政、科技资政”的关键还在于要将科技工作者的智力演化成决策者的智慧。

    几年来,成都市广大科技人员在各级科协引导下,尝试打开门、走出学术金字塔,为成都市的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冲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线”。通过持续开门办“科技年会”等学术活动,直接参加学术活动的科技人员5万多人次,受益群众达百万人次。以成都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年会平台,建立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等33名国内汽车界知名学者在内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高端科技智囊支撑。

    成都市科协立足于搭建凝智聚力的平台。几年来,在成都,无论是工厂、车间、高校、院所,还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决策者的办公桌上,都体现着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去年11月,成都市确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重点和扶持发展安排。市科协采取问计于民、问计于科学家的方式,及时启动大型调研课题。调研汇集了四川省社科院、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11所中央、省市科研院所的专家参与,调动了全市13个相关科技学(协)会及成都飞机公司等21家高新企业科技人员的智力,还分产业进行调查,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走访近千人次。经过学术界、产业界、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科技智囊们的“头脑风暴”后,历经五易其稿,最终凝聚成了一份长达17万字的《成都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咨询报告》。

    《报告》详尽分析了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七大类共计40条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切中要害,“落地”性也极强。既有一针见血地指出“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问题、产学研问题和商业模式问题是成都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性问题”,又着眼长远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初始阶段,尤其需要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形成龙头牵引、整体推进的发展态势”;既提出科技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产学研创新平台等“顶层”设计建议,又细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具体指标。目前,成都市经信委、科技局、投促委等正积极吸取、运用其成果,以推动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几年来,在市科协等各级组织号召下,成都先后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深入基层,走村入户,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550份调研报告和决策建议。其中,多份调研报告获得四川省、成都市有关领导批示并得到实施。

    经过几年的实践,“智力辅政、科技资政”已成为成都改革发展的新元素。这些元素聚集、碰撞、冲击之后,未来可能 “聚变反应”,为这座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大都市带来巨大的转型升级驱动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