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杂谭
文·句艳华
作家叶开最近所编的《这才是最好的语文书》在网上上架3天就将首印的2万册售罄,即便叶开自己想购买,也处于无货状态。
沉默的“语文界”,最近因为这样一套“霸气”的民间课本起了微澜。但除却叶开作家的身份以外,我更愿意将此看成是一个家长的勇敢之举。因为让他不愿沉默,甚至愤而“反抗”的最初源头,就是看到女儿书包里那一册在他看来无法忍受的语文书。
这个作家父亲的孤独之举,起码有三个效应,他告诉人们,第一,不要忽视语文,第二,语文教材很重要。第三,家长不是没有力量的。
可能我国的任何一个教育问题,都无法绝对孤立去看待和修复,在应试思维的统帅下,任何环节都不可能健康。不过语文教育还是可以单拿出来说一说的。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文学的教育,但又不仅仅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训,它是最基本的人文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灵教育,是真善美的教育。一个人从启蒙到人生走向终点,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和这些内容相关。如果进一步去放大语文教育的意义,我看如今所谓的社会文化底蕴不足,人口素质不高,读书气氛不够浓厚等等,都和语文教育的“弱势”有关。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到中文专业的人最适合干什么,一个朋友淡淡说一句:其他我不好说,我看孩子最需要一个学中文的母亲。我想,这或许是对中文女生最为高贵的赞誉了。语文对人,对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有此一句,似乎已无需再多说了。
回到语文教材的问题上。不少人有另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育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教育,假如仅仅依赖课堂,就是狭隘的,而且语文教育的不足,完全可以用大量的阅读去弥补。此言不差,作家很少是经由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似乎就证明了这个道理。但语文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作家,首先或者根本的含义除了扫盲外,是让发育阶段的孩子们明白“人”的含义。一本在教室里被拿来诵读、精研的教材,无论如何无法代替,又那么意义重大。教材是文本,也应该是语文教育之本。一本充满意识形态渗透和对原文进行拙劣修改的语文书,一篇无法张扬母语韵律节奏之美,无法让学生大脑空间扩张的课文,就不配让孩子们对语文产生热爱,更是对他们享受语文之美权利的破坏。我常常记得中学语文老师每次翻到每一单元那一篇“凑数”的课文就先是叹一口气,然后一翻而过的神态,——或许糟糕的教材伤害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即便是他们,又如何不被那些平庸无趣的文章腐蚀掉激情?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和家长的关系有时候也更加密切。多年来,尽管家长们一般都对教育体制不满,发出各种各样的牢骚,但在执行环节上并不能有什么“作为”。没有一个家长看到一个落魄的成绩会高兴得起来,也更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为了反抗教育而放弃考试的独木桥,从而增加沦为“屌丝”的风险,或者选择宇宙最强的蓝翔技校。在应试面前,多数家长还是“默默”配合,做个“顺民”。
叶开自己说,想做一个《冰河世纪》中的那枚坚果,砸在貌似语文教育坚不可摧的冰崖上,我倒觉得,他同样也是家长中的一枚坚果,砸在了他们集体沉默的冰崖上,虽然只有一个浅浅的小坑,但这个小坑,其实也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无数的父亲母亲们,不要再做顺民啦,孩子是自己的,你愿意让他日后成功却不幸福,活跃却不丰富,只有头脑没有情怀吗?其实你们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