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1日 星期五
产城一体化的“加速度”
——新型城镇化的“城阳路径”探析
本报通讯员 梁秋淑 李延志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我从去年5月份开始创业开店,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想向创业导师取取经,争取把小店经营得更好。”市民沈秀英说。3月10日,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2014年首期创业培训在城阳街道社区中心三楼的社区学院正式开班。

    依托社区学院,根据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定期举办计算机操作、月子护理、家政服务等培训,通过这一平台让更多的未就业居民掌握实用技能实现自主创业。城阳区委书记孙立杰认为,这是城阳区拿出“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魄力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重新审视发展之路:以回应人的需求为核心,以城乡统筹、产城一体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社会事务配套、商业商务配套、生态环境配套,探索出一条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服务为保障、以宜居乐业为根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加快实现由“农村”到“城市”的全方位转变。

    “兴城”先“兴业” “兴业”必“兴城”

    作为大青岛“三城联动”北岸新城所在地,正处于由青岛近郊区向副主城区的加速成长期,转变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城阳区适时调整发展思路,加快由加工贸易型产业模式向总部聚集服务型产业模式转变,培育适应长远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密集的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园区型总部经济,实现了短期内的强势崛起,累计落户总部项目35个,总投资428亿元,总建筑面积820万平方米,使总部经济成为拉动区域发展新的引擎。

    城阳区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也不可能实现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城阳区坚持双轮驱动、二三产并举,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将转调重点放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上,加快实现制造业由量的优势向质的优势转变。

    一个产业带动一座城镇的崛起,动车小镇更具说服力。动车小镇按功能统筹实施产业配套、商贸配套和生活配套,实现了“产城一体”发展。目前,全区已经培育形成了高速列车、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6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全区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1600亿元。其中,高速列车产业年产值超过400亿元,全国在线运营的动车组60%以上从城阳驶出,城阳已成为全国轨道交通产业最密集的区域,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产业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新型城镇化之“新” 在于以“人”为核心

    城阳区有个“15分钟便民服务圈”,这里创造了青岛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配套标准。

    在城阳,每片区域都规划建设了与之相配的社区中心,每个社区中心都有严格的配套标准:室外商业服务区、标配运动场“一区一场”、室内卫生服务站、警务室、计生室、党员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日托中心“一站二室四中心”,用以满足老年、青少年、妇女、残疾人等不同群体需求,且拥有商业、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维稳创安、防震减灾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城阳已建成新型社区中心35处,基本实现现状区域全覆盖。

    留得住人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要从物的城镇化转化到人的城镇化,舒服的城市生活应该是四有,有收入、有服务、有善治、有舒适。城阳区始终把“人”的城镇化摆在首要位置,统筹推进软硬环境配套,持续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使群众成为城镇化最大受益者。

    城阳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先配套后开发,先“地下”后“地上”,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网络专项规划,不懈推进水、电、气、暖、公共交通等各种基础设施向农村社区延伸。商业商务配套积极推进星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大型专业市场、便民小超市建设,并按照“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安全放心、便民利民”的原则,加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实现了解决就业和促进消费的互利共赢。

    围绕群众反映的生产生活不便等问题,城阳区每年实施一批“解民忧送温暖”项目,工作逐项落实,问题逐个解决,投入逐年增加,将七成财力投向民生领域。

    面对当前不断加大的社会管理压力,城阳区通过“社区中心”的建设运营,实现了公共服务的集中、下沉、全域覆盖,在全区形成了“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创造了青岛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配套标准。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资源集约利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原村”为单位的基层管理模式在协调跨区域事务上常常力不从心。为此,城阳区依托片区组团的规划布局,通过设立联合党委,统筹抓好片区党建、公共服务、协商议事、综合治理等工作,构建起“组织融合、资源共享、大事共议、服务一体”的基层工作格局,实现了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随着群众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行政命令式的管理已明显落伍。为此,城阳区通过开展市民议事活动,让社区干部面对面接受全体群众质询、发表不同意见,有效满足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愿望,保证了权力的阳光运行。

    在城阳,生态环境配套齐全,“生态间隔”理念深入人心,山体、河流、岸线、道路、公共绿地错落有致。

    人的城镇化,不仅是丰富物质条件的分享,背后更要有道德素质的提升,只有二者之间和谐共生、同步成长,才是人的城镇化的理想图景。因此,城阳区把打造人的道德素质优势作为增创区域发展优势的重要任务,并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推进。

    以“城镇化质量”论英雄

    惜福镇街道青峰社区地处崂山西麓生态保护区、毛公山景区,城镇化改造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必须解决好。青峰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友尧介绍,青峰社区新建房屋全部建在旧址之上,既不破坏山体及绿化,也不影响村民的果园;在设计时还有意避开了树木和山体,充分利用地势起伏和现场环境,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目前,与青峰社区居住条件、所处区域等情况类似的社区,惜福镇街道还有11个,青峰社区的改造为其提供了借鉴。 目前,城阳区已启动了21个组团的集聚型改造,完成了62个社区的整村改造,“产城一体、服务便利、设施完善”的新型城市初现规模。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城阳区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75%。

    通过分片分区的新型城镇化模式促进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发展,城阳区通过推进城镇化不断为产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城镇化持续注入新的动力。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将逐渐步入成熟期,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

    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民生改善的成效看。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确立了城镇建成区全覆盖的目标,以供热为例,在2013—2030年供热专项规划中,全区热源供热能力2015年将达到2060万平方米,2030年达到1亿多平方米。在生态环境方面,确立了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的总体目标和白沙河等重点流域达到60%以上的具体目标。在公共服务方面,确立了以社区中心为载体打造便民型城市的目标,以城阳街道为例,受社区中心建设经验的启发,因地制宜加强室外活动场所建设,全街道人均休闲健身场所面积超过5.2平方米,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在民生改善方面,确立了实现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困有所助的“六有”目标。在群众就业方面,确立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社会平均收入增幅的目标。

    随着这些目标的逐一兑现,城阳区“人”的城镇化将得以全方位实现,让群众共享生态宜居幸福的城镇梦可望可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