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刘芝华:科技女性也可以很美丽
文·本报记者 刘莉
"你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真的是很快乐的,这种内心的快乐感是其他物质不能取代的。"
智斐摄

    依然是精致着装,依然是快人快语。

    3月7日刘芝华出现在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这里是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美丽人生·中国梦”系列活动之女科学家进校园的报告会现场。

    这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另外三位优秀女科学家一起围绕科技女性成才成长,婚姻、家庭、事业平衡等话题,与来自清华大学的300余名师生交流。

    卷发、花色披肩,这已是刘芝华第二次以优秀的女科学家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了。2009年在重庆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上,刘芝华也曾以优雅自信的状态与数位知名女科学家一起探讨科技女性成长的话题。在她看来女性在科研中完全能做出和男性一样的好成绩,成功的事业与快乐的生活完全可以兼得。

    科技女性最美丽

    北大理学博士毕业、美国名校博士后,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样的光环集中在一位女性身上总能引来不少关注。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中抽出时间认真准备、与公众和大学生交流,对刘芝华来说并不容易,但她有自己的想法,她希望年轻的理工科女生们通过对她和其他女科学家的了解,坚定走科研之路的决心,而不是因为性别轻易放弃。

    从表面上看,刘芝华的人生经历一帆风顺: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年获得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又从北京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底回国,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2000年被评为研究员,200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但实际上在人生旅途中她也是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只好继续读书,为了丈夫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在课题研究初期她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位性格爽朗、思想活跃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

    刘芝华说,她上中学时,社会上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她准备高考时,则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则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刘芝华这样告诫年轻人,“女性也要自己干得好,仅仅是嫁得好,那样的日子过得肯定不开心。”她就有很多朋友嫁得好,当全职太太,每天开车送完孩子读书后,就去购物做美容,“但其实她们非常空虚。每次她们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干什么,我说在写论文,她们非常羡慕我。”

    刘芝华的丈夫是个优秀的律师,刚开始的时候,他并不希望妻子能够做得特别优秀,在他看来,有份工作即可。“然而现在,我先生经常帮我做很多事情,令我非常地感动。”刘芝华很感谢丈夫对她的默默支持。

    优秀的女生去哪儿了

    工作中,刘芝华也会思考一个问题,在科技界占到近“半边天”的女性, 科研成果整体产出偏低:女性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明显少于男性,女性发表的成果数量仅是同年龄组男性成果的一半或三分之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科学家发表成果的差别越来越大。中国高层科技群体出现女性比例偏低、“高位缺席”的现象。

    在刘芝华看来女性从事科研工作有很多优势。“比如细心,女性常在科研中发现易被男性忽视的细小环节,但恰恰又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再比如韧劲,女性常常是一件事只要做,遇到多大困难都不退缩,能坚持;多么单调都不烦,耐下心来直到完成,这正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品格。此外,女性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超前的想象力,这既是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男性科学家所无法比拟的。其次,女性往往工作认真,踏实,考虑问题周到,是较好的合作伙伴。”刘芝华说。

    在学习阶段女生成绩普遍优于男生,就业后女生优势逐渐减弱,优秀女生慢慢流失。优秀的女生都去哪儿了?

    刘芝华觉得智力因素男女并无明显差异,更多的原因可能来自非智力因素。与女学生和女研究人员交流中,刘芝华总能听到这样的感受:认为考试时我肯定能比男生考得好,而且事实也是如此,但她内心还是认为自己不如男生。

    “以前我们一直在找借口,我成绩可能比他们好,那是因为我听话,但我们的创造力是不够的。”事实上,科学家的研究分析早已表明,就创造力而言,女性甚至比男性稍微高一点。刘芝华觉得“这说明很多女性才能被淹没的原因跟自己的心理状况有关。”因此她愿意抽出时间参加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的活动,与更多的年轻人交流,让她们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感念恩师

    在清华与学生交流时,刘芝华把自己从本科到工作各个阶段的恩师照片一一放在ppt上,她说是这些老师的悉心培养把她带上了科研道路,她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老师们交给她的东西。

    她的ppt上列着这样的内容:本科阶段:尚克刚教授等——“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硕士阶段:戴景瑞院士、谢友菊教授——“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博士阶段:陈章良教授——“自信心”;

    博士后阶段:Prof. Joe Poovaiah——“严谨求实”;

    工作之后:吴旻院士、陈竺院士——“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把握科学前沿”。

    刘芝华曾对媒体讲过,自己最佩服的人是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旻。

    虽然生物学和医学属相关学科,但是刘芝华刚开始进入肿瘤研究领域时也碰到了许多困难。吴老师给了她很多帮助,研究学科的转变也成了刘芝华人生的转折点。

    大学时代时刘芝华就听说过吴老,“但是我从没想过会到吴老师的实验室工作。”后来刘芝华能进入973项目“疾病基因组”也得益于吴老的介绍,当时刘芝华在肿瘤学领域的研究尚在起步,凭借吴老的推荐和她以前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她的课题进入了项目组,两年后在权威杂志TheAmericanJournalofHumanGenetics上发表了论文,顺利通过了中期评估,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从此刘芝华开始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一系列优秀的论文也相继产生。

    享受科研

    刘芝华至今记得,一次青年杰出科学家的颁奖大会上,主持人对每一个获奖者问起同一句话,“面对这么枯燥的研究工作,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挺过来的?”当时旁边就有一位女院士马上反驳说,“谁说做研究是枯燥的,我特别有兴趣。”

    这句话说到了刘芝华的心里。她用“兴趣盎然”来形容做研究工作的感觉。“你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实真的是很快乐的,这种内心的快乐感是其他物质不能取代的。”

    但科学研究不会一帆风顺,刘芝华也想告诉那些即将或刚刚进入科研领域的年轻人,“要调整心态,贵在坚持,风雨过后见彩虹。确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不要虚度光阴,珍惜现在的一切,努力学习。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相关链接

    发现孟德尔隐性主基因

    刘芝华和她领导的课题组从事恶性肿瘤癌变的分子机理研究,对食管癌的基因表达谱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一条钙离子依赖性的信号传导通路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对食管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另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环境因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有不少人认为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一直缺乏证据,他们课题组调查了食管癌高发区山西的十三万人口四代家系患病情况,通过分析发现在食管癌中存在一个孟德尔隐性主基因,该主基因对食管癌发生起决定性作用,从而说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