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左二)在广西康明斯工业动力有限公司调研 |
□ 本报记者 江东洲
改革,从春天出发。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柳州市如何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3月13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俊康。
更加奋发有为
尽快把柳州打造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记者:作为广西重要的工业城市,柳州市在广西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跨越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当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将进一步激发柳州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您如何看待当前柳州市的发展形势?
郑俊康:把柳州打造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柳州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定位。做这个核心,柳州有底气、有基础,无论在经济总量、城市人口、交通地位、服务功能等各方面,都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过去一年,是柳州发展乘风破浪、昂首奋进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奋发有为,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柳州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展现出美好前景。
当前,宏观形势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进入了换档期,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将有效激发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活力、有效释放拉动内需的巨大潜力;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的提出,则为我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发展空间。从广西来看,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自治区启动实施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并提出加快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两个建成”奋斗目标,形成了全新的战略发展格局。所有这些,为处于升级转型攻坚关键时期的柳州,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勇气和决心,把柳州置于新的改革发展大局,进一步传承和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尽快把柳州打造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
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抉择。实业是支撑柳州发展的脊梁,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柳州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开放是加快柳州发展的动因,没有开放贯穿于改革发展的进程,就没有柳州的曾经辉煌和再度崛起。发展实业与扩大开放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承载着柳州的未来和希望。“实业兴市”,就是立足柳州现阶段市情实际,把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在加快升级转型、探索产城融合的实践中全面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以实体经济的大发展带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提升。“开放强柳”,就是牢牢把握当前开放主导的新特征,建设公平法治、开放包容的城市环境,积极融入区域开放合作,向改革要红利、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后劲,汇聚优势发展资源,使柳州成为吸纳聚集资源的洼地、创新创业发展的福地。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是自治区赋予柳州的历史使命,是柳州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定位,就是要通过“实业兴市,开放强柳”,迅速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持续强化柳州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和主导区域发展,打造集集聚效应、纽带效应和升级效应于一体的区域核心增长极。
集中力量攻坚
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柳州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记者: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发展全局,能否开好头、起好步,尤为关键。柳州市如何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促进科学发展?
郑俊康:贯彻落实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用足用好用活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红利,关键在于紧密联系柳州实际,充分发挥首创精神,积极开展重点领域的改革探索,突出改革重点,集中力量攻坚,加快打造出具有柳州特色的体制机制优势。我们要以2014年列为改革创新突破年为起点,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突出改革重点,集中力量攻坚,逐步走出一条具有柳州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实体经济大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配套措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的体制机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城乡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高层次人才优势,打造创新要素高地。完善开放型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开放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融入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加快主导柳来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柳来河区域规划体系编制实施。加快优化核心城市内部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市县两级科学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和产业协作体系。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融合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格局,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加快形成社会服务公平和多样化的体制机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形成建设法治柳州和平安柳州的体制机制。尽快启动较大的市申报工作。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互联网监管体系,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形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体制机制。优化行政审批职能体系,积极稳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全面推动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考核结果运用机制。
加快升级转型
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记者:工业是柳州经济发展的命脉。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市如何继续保持在广西的领跑地位?
郑俊康: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强市之本,是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的主要平台。必须把工业作为发展之基和财富之源,发挥比较优势,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升级转型,保持好柳州工业在广西的领跑地位,为打造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业再上新台阶”三年计划。加大各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重点项目实施计划、强优企业培育计划、中小企业上台阶培育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工业招商计划,加快工业园区和县域工业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三年累计工业投资突破2500亿元。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牵引带动作用。
围绕支柱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产业领域,加快引进具有规模优势、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关联产业及升级项目,打造完善的全产业链体系。汽车产业要以建设汽车城为契机,加快新产品的研发,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乘用车、商用车、特种专用车等产品,集成发展高技术含量零部件及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汽车配套产业链,推动汽车产品向高档次、高附加值的多元化结构升级。钢铁产业要积极发展深加工,纵向延伸钢铁产业链,推动钢铁产品向深加工高端产品升级。工程机械产业要着力研发工程机械核心部件,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产品向世界级品牌升级。要坚持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持续提升产业层级和规模,焕发新的活力。
加快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发展轻工业。全面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生物和制药四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拓展以三大支柱产业新兴化发展为重点的产业领域。加快拓展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加快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加快拓展新能源产业领域。
推进产城融合
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
记者:宜居宜业,是聚集人气、做大做强城市的前提和基础;产城融合,是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路径和载体。柳州市如何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
郑俊康: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是强市之基。推进产城融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彰显生态宜居,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探索有柳州特色的产城融合体系,力争把柳州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功能。着力提升城市服务和承载能力。将产业高端化作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的首要目标,依托商贸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等产业发展,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区域性服务中心。将扩容提质作为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的基本保障,加快提升城市发展布局、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宜居生活等承载力,重点打造一批高等级城市综合体和特色城市景观,适时启动第三城区发展规划。将产业新城作为工业园区升级转型的主要方向,按照产城互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产业新城产业集群化和城市综合化,着力打造以柳东新区为代表的一批产城融合发展示范点。
全面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实施大县城战略,提升重点乡镇发展水平,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推进周边县城和重点乡镇产业配套化、规模化发展,引导市区产业向县域延伸,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提升县城、乡镇产业规模。加强近郊三县重点乡镇与中心城市相关产业园区的协作配套,打造城市快环经济圈。科学统筹城乡路网规划,推进周边与市区交通设施无缝对接。加快重点乡镇就地城镇化,促进现有农村人口向中心镇聚集。
推进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确保他们能就业、有保障、融得进、发展好。着力提高城镇生态宜居水平,努力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要注重文化传承,大力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严格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加快推动柳州电厂、柳化等企业退城进园升级改造。
坚持创新驱动
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记者:自主创新是升级转型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柳州市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阵地。柳州市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
郑俊康: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强市之要。柳州发展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进入了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按照“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支撑升级、引领转型”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
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围绕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需求,重点支持现有国家级、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和发展,积极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设计中心和检测检验中心。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以企业为主体,有效整合大学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带动相关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以创牌促创新,以创新创品牌,借助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和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两大平台,助推品牌建设,鼓励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争创驰名、著名商标,加快企业自主品牌成长,着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完善创新服务平台。积极扶持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发展。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建设完善柳州市技术创新基地。强化产学研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技术转移平台作用,努力将柳州建设成为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彰显文化自信
打造广西文化强市
记者: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城市的内在吸附力,是城市魅力和品位的体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柳州市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郑俊康:打造文化强市是强市之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要以经济发展塑城市之躯,以文化建设铸城市之魂。要赋予城市更为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进一步凝聚城市的认同度、归属感和自豪感,让更多的投资者、新市民融入柳州、热爱柳州、奉献柳州。
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城市文化。极力培育和发扬具有柳州特点、体现城市性格、反映城市精神的文化,形成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使之成为对外展示柳州形象的无形品牌。大力倡导、鼓励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以企业文化展示城市形象和精神风貌,集聚人气,汇聚人才。积极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市民文化,打造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在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要更好地揉入国际、地域、民族等文化元素,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支持商会、协会建设,极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位外来投资者和新市民,都能融入城市、共建家园。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坚持把文化惠民、文化育民作为打造广西文化强市的落脚点,努力营造人人创造文化价值,人人拥有文化权益,人人享有文化成果的良好环境。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和改进管理,完善市、县、乡(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经常化。加大对文化惠民的政策扶持,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坚持自主创新、提高层次、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深入挖掘柳州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文化、工业创意文化等领域文化,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策划举办各类重大节庆、赛事、会展等活动,带动文化、体育、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打造柳州特色文化品牌。支持广播影视节目生产。扶持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优势明显的骨干文化企业。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发挥比较优势
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记者: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拉动新一轮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对于柳州这座工业城市来说,如何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郑俊康: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是强市之策,是实施“实业兴市,开放强柳”战略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在巩固提升“桂中商埠”传统商业地位的基础上,从物流、金融、旅游、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尽快把柳州建设成为服务西南和珠三角、面向东盟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以发展生产性物流为战略核心,加快建成与工业经济地位相匹配、符合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不断完善以金融、保险、金融后台服务为主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持续壮大金融资源总量,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把柳州打造成为西江经济带区域投融资中心、保险和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围绕都市休闲、民族风情两大价值主题,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加速各种旅游要素聚集。打造柳州优势旅游品牌。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和错位竞争,提升旅游项目建设质量和旅游产品品质,强化柳来河区域旅游合作,提升大柳州旅游竞争力。加快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把柳州打造成为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壮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示范特色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不断提升柳州职业教育品牌影响力,形成“学技能、到柳州 ”的强大辐射效应。把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农村人口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推动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结合,着重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教育与国际化结合,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技术培训基地。
实现内联外通
巩固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记者:交通决定兴衰,交通昭示未来。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以及联通两广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开通,区域交通网络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也间接把柳州推到了更为开放的前沿。柳州市如何加快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郑俊康:巩固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是强市之依。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必须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发挥好柳州交通枢纽优势,进一步畅通通江达海、出省出境通道,为“开放强柳”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巩固提升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大力推动大藤峡水利枢纽和航道疏浚建设,力争柳江早日达到常年通航2000吨级船舶的通航能力。重点加快推进柳肇铁路建设和柳韶铁路的规划落地,全面打通连接大西南与粤港澳的铁路大通道。继续推进柳州至梧州、三江至柳州、柳州至武宣、阳朔至鹿寨、三江至桂林、桂林至柳州至南宁高速公路改扩建等工程。争取开通至东盟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国际航线,力争提升飞行区等级至4E。推进市内交通体系立体多元化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积极谋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依托交通优势谋划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做好区域中长期道路交通规划衔接,不断完善市、县路网体系,确保柳州市城乡路网与区域交通网络实现便捷对接。依托内联外通、快速便捷的现代交通网络,加快沿江、沿路产业布局调整,加强内河港口、物流园区、公路铁路站场建设,积极筹建综合保税区,全面加快融入珠三角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步伐。抓住高铁时代到来及连贯各县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全力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努力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以缅甸天然气入柳为契机,积极推动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 ”工作,通过能源替代全面改善城市能源结构,助推产业升级转型。
加强开放合作
建设公平法治、环境优良的开放型城市
记者: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一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柳州市如何通过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领、促进和保障城市经济发展?
郑俊康:建设公平法治、环境优良的开放型城市是强市之需。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开放、优越的环境促成各类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入柳,形成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大力推进法治柳州建设,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将城市运行全方位纳入法治框架,依法保障企业、市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完善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做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诚信守法经营,不断提高市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深入推进平安柳州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让城市更安全、企业更安心、市民更安宁。
营造开放透明的投资环境。发挥好政府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方面的职责和作用,持续提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加强市场调控监管能力。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诚信的效能行政,建立公开民主的阳光行政。努力营造开明、开放的产业环境,高度重视产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建设,搭建好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平台,创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对产业的投入,加快形成资金、人才和市场的聚集效应。
营造全民参与的创业环境。探索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坚持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不断拓展创业空间。切实抓好各种创业平台的建设。大力倡导和支持全民创业,力争把柳州打造成为广西最具创业基础、最具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城市。
加强作风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党的建设水平
记者: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执政成败。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何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为柳州市的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郑俊康:重视和加强作风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而不出事,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待和厚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前正在地市一级全面开展,这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必须借助这股东风,荡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把作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以良好的党风带出良好的政风、民风,营造出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加强思想建设,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崇高追求。继续实施和深化“十大党建”工程,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按照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的总体要求,抓好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贯彻实施。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教育,开展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教育,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增进群众感情、站稳群众立场,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推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建设节约型机关。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把作风要求贯穿到干部工作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扎实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和载体建设,提升吸纳和承载能力,构建引进人才、培育和留住人才的软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