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东京3月12日电 (记者葛进)发生在约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以恐龙为代表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起因一直都有很多种说法,而“陨石撞击说”是其中较为有力的一种。该学说认为,当时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陨石坠落在现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从而引起了恐龙等生物的大量灭绝。不过,研究表明,与恐龙一起灭绝的还包括大量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而仅通过陨石撞击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因此这也成为了“陨石撞击说”中一个明显的漏洞。
近日,日本千叶工业大学行星探查研究中心、产业医科大学以及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试验证实,陨石撞击后,大量容易变为硫酸的物质激散到空中形成酸雨落下,使海洋酸性化,从而导致了大量生物的灭绝。据介绍,研究人员是使用大阪大学激光能量学研究中心的大型激光试验装置——高功率激光12号进行了试验。研究人员将坚硬的金属片加速到与撞击陨石几乎相同条件的每秒20公里高速,再让其与含有硫磺的岩石撞击(这样的含硫磺岩石在尤卡坦半岛有大量分布)。通过检测撞击后爆发蒸腾出来的物质,研究人员得到了地球上曾下过强酸雨的证据。
研究人员介绍,在此次再现陨石撞击的试验中,释放出的并不是以往人们认为的二氧化硫,而是三氧化硫。三氧化硫也是一种硫的氧化物,可溶于水形成硫酸。通过计算,当时升腾到空中的三氧化硫在几天内就变为酸雨在全球范围内落下,从而引起了严重的海洋酸性化。海洋的pH值通常为pH8的弱碱性,比较安定。而通过此次试验得到的数据进行推算,当时落下的酸雨使海洋变为了pH6的弱酸性。在这样的环境中,构成浮游生物外壳的碳酸钙将被溶解,浮游生物也就很难生存了。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链的重要一环,如果其无法生存,海洋生态系统就可能崩溃,导致海洋生物的大量灭绝。
此次的研究成果为“陨石撞击说”补上了非常关键的证据。研究人员表示,今后将继续研究寻找更多的证据,为该学说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