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
冯骥才:人和书应该是融合的
本报记者 句艳华

    “现在人们已经离不开网络,我也承认,在获取信息和查阅资料上,网络真是太方便了,连字典都能代替,但它还是代替不了书。读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碎片化的东西很难完全做到这一点。”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委员说起读书的话题,侃侃而谈。

    冯骥才对读书有自己的“现场说”:“要说提高修养,必须要在现场,生命的现场。比如看画,必须要看原作。只有原作才有画家生命的痕迹,而且原作是有尺度的,这个尺度也是画家作画时情感的尺度。如果放在电脑上看一个缩小版的,感受就不一样了。音乐也是这样,要去现场欣赏,感受才更深入。读书也是一样,就是要到现场,也就是要去读真实的书。”

    “我觉得读书有一种是工具性的,比如要做一项研究,需要查阅大批资料。对此,我的经验还是要找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信息,避免走弯路。”冯骥才把读书按照目的分为两类。

    “而另一种读书,是完全为了自我修养,随时找来书看。这类阅读,一定要看得杂一点。世界很大,人的视野非常重要,只有读得杂才能有视野,不要只盯着一类书籍。还有一个就是要读经典。经典是人类所有书籍中的精华,已经经过了历史不断的检验。再有,现在的书实在太多了,我认为不要死逼着自己把一本书从头看到尾。我自己就这样,翻一翻,有兴趣就接着看,没有就放一边。我自己在大学里有一个私人藏书的图书馆,大概已经积累了十万册书,给我的学生看。有时候我自己也去翻看,发现有些书第一次看时并没太注意,可回头再看时,就能看出东西来了。所以书和人是融在一起的,不是一个对象。”冯骥才说。

    (科技日报北京3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