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2013年8月12日,常熟市第五、第六批省“科技镇长团”迎送会在常熟举行。在热烈的气氛中,以卓辉为团长的第六批“科技镇长团”16名成员正式“走马上任”,从第五批成员手上接过了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接力棒”。
自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常熟先行试点“科技镇长团”工作以来,共有66位高层次人才到常熟任职,在发展产学研合作关系、优化创新载体布局、健全完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指导员”,也是乡镇经济发展的“参谋长”,更是地方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双面胶”。
6年间,镇长团推动南京理工大学、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大连理工等13家高校在常熟设立大学研究院,帮助常熟争创省级以上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发展平台100多个,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长11倍。
6年间,镇长团协助引进培育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154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4人;柔性引进教授博士进企业223名。目前在常熟工作的科研人员超过2000名,是2008年的3倍多。
6年间,促进常熟企业与8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签订产学研合同711项,合同金额超过2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5.13倍,发明专利申请数增长5.46倍,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6.36倍。
6年来,常熟向上申报科研经费由2008年前每年不足3000万,增加到目前年均1个多亿,带动企业整体投入达3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8年的441亿元,激增到2013年的13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
常熟科技镇长团的工作实践和有益探索,代表着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工作思路,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基层实体经济中的重大突破,引起了江苏各级各界的普遍关注。
2013年11月6日,在江苏省委召开的科技体制改革调研座谈会上,罗志军书记强调,要着力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推动创新发展,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优势叠加、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
被镇长团称为“总设计师”的徐南平告诉记者,科技镇长团背靠高校、立足乡镇、服务企业,不仅起到了“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三螺旋结构的轴心作用,有力推动了创新资源向基层聚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层政府的科技管理和服务能力,推进了科技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