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江苏推出一系列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并以长远眼光花大气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 ——徐南平 |
进入“十二五”,江苏率先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的重大抉择。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中,江苏获得了怎样的启示?面对未来的新征程,江苏又有怎样的思路?
当前,全国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中,江苏获得了怎样的启示?面对未来的新征程,江苏又有怎样的思路?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政府党组成员、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
创新成果丰硕 改革反响良好
科技日报:进入“十二五”,江苏率先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的重大抉择。请问“十二五”以来,科技创新在支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徐南平:“十二五”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江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的重大决策,并于2011年召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大会,2012年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2013年举行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部省工作会商。省委、省政府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逐步确立。
为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科技部门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启动,高要求推进,研究提出“一个环境、两个支撑、三个体系、四个落脚点”的科技创新工程总体推进思路,制定细化专项行动计划,以项目化方式扎实推进,确保“每年都有新进展、五年实现大突破”。
对于成绩可用两句话作一简要概括:第一句话是,科技创新综合性指标争先进位: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五连冠”,知识产权综合水平和人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4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7.5%,研发人员超过50万人……第二句话是,重点领域精彩纷呈: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50个百分点,达85%,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三年翻一番,累计达6769家、约占全国1/9;企业减免科技税收从2010年的107亿元大幅跃升到2013年的230亿元,超过财政科技资金对企业的支持;新获批4个国家级高新区、总数达11家;与美国专利商标局签订合作协议,与以色列、芬兰建立政府间产业研发合作机制,开创地方政府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开展实质性科技合作先例;首创的科技镇长团、企业院士工作站等,推动千名科技管理干部、万名研究生、8万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基层和企业一线;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宿迁、淮安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卷制度,支持苏州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科技改革产生积极反响。
应该说,过去这三年,是江苏科技创新成果较为丰硕的三年,也是江苏科技事业发生巨大变化的三年,这些都为下一步的科技体制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优化创新环境 提高整体效能
科技日报:现阶段,江苏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需要突破哪些体制机制障碍?下一步如何抓住关键环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徐南平:“十二五”以来,江苏推出一系列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并以长远眼光花大气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担当。
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全国最高、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的制造业大省,江苏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罕见的,任务之繁重也前所未有。现阶段,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机制不畅、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区域创新能力五连冠的光环与产业、企业发展处于中、低端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清楚地表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在江苏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既有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制度完善的迫切需要,更在于企业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好,亟须通过深化改革寻求新的突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对江苏来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形成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是市场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更高起点、更高水平谋划创新型省份和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构建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制度,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着力点。
为此,我们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拓展科技创新工程,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聚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这一主线,紧扣“两个推进、一个提升”这一目标方向,着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健全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营造激励创造、保护产权的制度环境,形成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动力机制;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者,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切实依靠科技进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总的来看,这几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批重要指导性意见,应该说,大政方针已定,方向任务明确,谋篇布局展开,关键是要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尤其是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在下一步的改革实践中,我们确立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即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知识产权强省建设要注重整体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企业创新要强调突破性,要旗帜鲜明地支持企业创新,毫不含糊地确立企业主体地位,抓住关键环节,动员和集成一切科技资源和社会力量,攻坚克难,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
集成创新资源 集聚政策手段
科技日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请问江苏在引导企业成为创新驱动的主导者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徐南平:这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着力点。就创新组织而言,国际上一般分为政府主导的创新、政府与企业共同主导的创新、企业主导的创新等三种模式,从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创新应该由企业主导才更富效率和活力。因此,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构建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
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2012年中央6号文件和省委17号文件都作了系统部署,提出了许多重要政策举措,必须逐项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关键是要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的要求,集成创新资源、集聚政策手段,下大力气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真正让企业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导者。
具体部署上,我们围绕企业创新的关键环节,初步提出要从八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包括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点在“质”的提升和“作用”发挥上做文章,全面提升企业内在研发能力;把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改革试验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抓手,尽快形成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三驾马车”社会研发体系;通过省、市、县联动,逐步构建百亿元的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科技型小、微企业;坚持以人才创业带动人才工作的全面发展,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包容宽松的创新环境,促进企业主要依靠创新政策的激励做大做强;以高新区为核心,深化“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打造创新型企业栖息地;鼓励支持企业“走出去”,营造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创新全球化水平。
我们希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到“十二五”末,力争在企业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以百家创新型领军企业、千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依靠市场机制 调动社会资源
科技日报: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江苏于2013年底成立了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请问研究院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将进行哪些探索?
徐南平:去年12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大会,作为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江苏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从国际经验看,上世纪初的美国,四十年代末的德国和日本,六十年代中期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政府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为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高端跨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像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等等,都已经成为产业创新实力的综合性标志。从江苏的阶段性特征看,我省科教人才资源丰富,高校院所总数、研发人员总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加强全省产业技术研发力量的统筹协调,构筑高校、企业、校外研发机构的“三驾马车”体系结构,从根本上提高江苏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研究院是改革的“试验田”,改革是研究院的生命力之所在。我们强调,研究院要坚持一个方向,即以构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为基本方向,确保课题来自市场需求,成果交由市场检验,绩效通过市场评估,财政支持由市场决定;突出两大功能,把服务中小企业和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企业、引领产业发展的两大功能;引导三类资源,重点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与创新平台、科研院所研发力量以及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等优质科教人才资源,加强产业研发力量统筹布局;实施四项改革,坚决防止体制回归,研究院不设行政级别,推行项目经理制,探索“民办公助”的社团法人管理模式,加大知识财产权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
在这样的架构中,研究院主要功能是服务中小企业和突破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政府的“身影”将逐渐退至幕后,主要负责产业方向规划、科技资源整合、研发经费资助、知识产权保护等引导和服务工作,更多采取产业技术研发协会等社会化形式,通过合同科研、会员制、项目经理制等市场化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建设,把创新舞台真正交给搏击市场的“创新人”,让创新创业有更好的环境,让产业结构更快地优化升级,让各类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科技日报:江苏是全国首个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在加快确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方面有哪些考虑?
徐南平:知识经济时代,核心问题就是把人的智慧创造成果转化成财富。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一直认为,如果说物质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的基础,那么知识财产权就是创新型经济的核心,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制度。
这些年,我们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指导支持下,紧紧围绕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加快确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等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平台相继落户,专利申请总量率先超过百万件,知识产权综合指数五年增长率保持全国领先,奠定了知识产权大省地位。
当前,根据国家要求和江苏的现实需要,我们正着手谋划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经验,尽快研究制定出一个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江苏实际的建设规划。推进过程中,我们强调首先认识要到位,各级政府部门要把知识产权工作摆上突出位置,企业要把知识产权作为核心竞争力,社会各界要切实做到尊重创造、参与创造、保护创造,努力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发展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制度要完善,牢固树立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基本财产权制度的理念,完善评估评价、市场交易、投融资等知识产权价值实现链条。第三是体系要健全,管理体系要职责明晰、组织协调有力,服务体系要专业规范、运行保障高效,形成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第四是能力要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持续大量涌现,知识产权成果加快流动和转化运用,市场主体能主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规则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最后是成效要显著。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加快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力争到2020年,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