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3月2日电 (记者朱丽)“肯下乡跟农民在一起的科技特派员太少了!”谈起基层农业科研人才短缺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镇江农科所原所长赵亚夫有一肚子的话想说。在他看来,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是一种公益性行为,政府应该来“买单”,但现在政府只是买了一部分单。这使得很多科技特派员做了很多工作,收入却得不到增加,大多数人无法坚持下去。
2002年,赵亚夫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去了茅山老区最穷的天王镇戴庄村蹲点,带领村民发展有机农业,9年时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万元以上。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找亚夫。”但是,像他这样心甘情愿留在基层帮助农民致富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了。
“科技人员下乡基本无利可图,不能出大成果,不能赚大钱,很多人就不愿意来,来了也想去办公司。”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确实有着现实的苦衷,赵亚夫也非常理解。“他们要面临结婚生子、买车买房、教育子女等等生活压力,我退休了,子女挣得多,我也有这个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儿,那就是下乡扶贫。”
现在,基层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并不尽如人意,赵亚夫想替他们说几句:“补贴很少,奖金只比原来多一点点。而在城市里,他们可以写论文、评职称,下乡却没有这么多精力做这些。”
对于如何留住基层科研人员?赵亚夫表示,这需要机制、体制跟得上,工作量要与工资挂钩,并增加补贴。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除了忧心科技特派员的待遇水平,他今年带来的建议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从现有农民中培养‘新型农民’更快、更有效果,农业科技人员帮个两三年,农民就上手了!”赵亚夫说,培养新型农业应双管齐下,既培养大学生这样的年轻人,也要培养妇女、老农。”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要看到的是,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毕竟仍占大多数,这个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回忆起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赵亚夫很有感触。
“在戴庄,开展高效农业的老农家庭年均收入能达到1.5万—2万,其中有一些人甚至是半文盲。有3万多户能达到5万—10万,还有一批优秀的农民家庭可收入20万元。”赵亚夫高兴地说,“老农、妇女也能搞农业现代化,也可以是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