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淦,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针灸治疗肠道病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承担973计划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及各级课题30余项。 |
■创新启示录
□ 实习生 王千惠 本报记者 罗朝淑
今年1月,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隆重召开,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吴焕淦教授等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共同实施的项目——“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国家“973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吴焕淦教授是中医针灸领域的一名杰出代表。
实践摸索中发展出“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技术”
吴焕淦出生于浙江省仙居县,从小耳濡目染中医治病之神奇,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7年,吴焕淦考取了浙江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针灸专家高镇武教授,随后到上海中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导师上海市名中医陈汉平教授的指导下,从事针灸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有了名师的指引,有了浓郁的学习氛围,满怀着对中医针灸的一腔热忱,吴焕淦如鱼得水,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医针灸实践中。凭着对传承中医针灸国粹的执着信念,吴焕淦在中医针灸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让他成长为上海市年轻的名中医和学科带头人。
临床上,吴焕淦尤为擅长应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肠纤维化等肠腑病症,并亲手组建了上海市“中医针灸溃疡性结肠炎特色专科”,被评为上海市A级中医特色专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他研究整理出一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即“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技术”, 2005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百项中医临床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的教学课件联合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2006年12月又被上海市卫生局列为中医药适宜技术社区推广应用项目,已在50多个社区进行推广。近几年来,该项目已不断在上海、新疆、甘肃、宁夏、广东、云南、沈阳、河北、浙江、黑龙江、江西等地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受惠于这套系统的诊疗技术。
开展灸法作用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
在中医针灸中,针与灸一直密不可分。吴焕淦说:“灸法作为中医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防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然而面对临床中“重针轻灸”的现状,吴焕淦认为,灸法的应用和推广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否则这种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有渐趋萎缩之忧。
为大力弘扬与发展灸法, 2008年他牵头组织全国十余所中医院校的灸法专家联合攻关,开展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并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973项目资助。该项目的开展对促进灸法临床应用、推动灸法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他还十分重视灸材的来源,2010年他在家乡浙江仙居建立了艾叶的种植基地,亲自参与基地选址、艾叶种苗的筛选和种植以及后续管理,并协助当地种植户进行优质艾叶种苗种植技术规范化研究。同时,为了让更多的针灸从业者加强对灸法的认识,促进灸法的推广和应用,他还主编了《中国灸法学》《古今医家论灸法》《中国灸法学现代研究》等多部灸法专著,积极推进灸法的传播和应用。多年来,他始终辛勤耕耘在医教研第一线,为了中医药事业,他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把时间无私地献给了针灸医学,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他的研究成果获得全国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探索现代疑难病症有力推动灸法的应用和发展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吴焕淦不断探索现代疑难病症的艾灸治疗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开展了隔药灸、温和灸、天灸等多种灸法研究,率先从免疫学角度归纳总结出灸法作用的主要特点和规律,阐发艾灸疗法的技术关键,有力地推动了灸法的应用和发展。
吴焕淦继承与发展元代医家罗天益“灸补脾胃”、陈汉平“针灸免疫”之学术思想,凝炼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经验,提出“灸补脾胃,调和阴阳,疏调肠腑气血”治疗肠腑病症的学术观点。应用特色隔药灸疗法,“艾灸、药饼、穴位”三者合用,或辅以针刺调理,使得大部分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可以缓解症状,克罗恩病患者可以控制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吴焕淦长期专注于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探索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优势,通过不断总结、推广,拓宽日益萎缩的灸疗技术,提高灸法的临床应用和地位。凝炼隔药灸、麦粒灸、天灸、化脓灸的规律,证实艾灸疗效及免疫调节的主要特征:整体性、双向性,实现艾灸临床疗效的突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提高艾灸临床疗效,方便患者应用,吴焕淦还多方求证,改良艾灸太乙神针配方,在临床中应用治疗疾病提高了疗效。
针灸将在保健和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个学科的持续发展需要创新的团队,吴焕淦作为针灸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十分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协作。他始终把目光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以学科发展培养人才,通过人才梯队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2001年以来,他培养了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3名,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2名,上海市针推高层次人才1名,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21名。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多次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经他指导教授的学生,有的也已成为教授,有的还走上了副院长、院长的行政岗位。有的成为临床的骨干医师,有的已跨出国门,成为针灸走向世界、为国内外民众服务的实践者。作为博士后合作导师,他还招收指导了上海市第一位针灸专业博士后。
对中医针灸的未来,吴焕淦充满信心。他说:“纵观近几年中医的复苏并非偶然,和国学振兴、古典文化保护等潮流几乎齐头并进。归根结底,得益于老百姓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对传统医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中医的有效性和养生保健作用也有了自己的判断。”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给予了中医药更大的发展空间。吴焕淦坚信,“包括针灸医学在内的国医国粹一定会在中国13亿人的卫生保健和医疗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