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2月21日 星期五
要想聊得来,请先知道不聊什么
卢阳旭

    春节期间,80、90后年轻人的成绩、收入、恋爱、结婚、生孩子情况是亲戚聚会聊天绕不开的话题。但从微信、微博和QQ等网络平台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广场舞大妈们的拷问式关切,越来越多的80、90后年轻人对之表示不悦、不满。

    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问者不认为这些信息不能问、不能聊,而被问者却认为它们是自己的隐私,对方不应该过多打听,甚至根本就不该问。双方在何时、何地以及何种事项上应该做到“你不言我不语”这个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聊起天来,自然常是不尴不尬,极端者甚至不欢而散。

    隐私,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人的哪些事对于哪些人是不应该公开的。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私人信息的分享圈子背后是一系列的社会关系圈子。比如人们认为,有些事情家人是可以知道的,但其他人是不应该知道的;有些事情好朋友是可以知道的,但陌生人是不应该知道的。一系列不同的社会关系圈子构成了相互嵌套的同心圆,以自我为中心,越处于外围的圆圈,关系越疏远,信息含量越稀薄,能在这些圈子里传播的信息的私密程度越低。在研究中,研究者称之为隐私的“差序格局”。

    事实上,每个社会都会有一套关于隐私的“差序格局”的文化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告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哪些人可以知道自己的哪些事,什么人的什么事是自己不应该打听的、不能随便聊的。因此,通常来说,由于双方对隐私理解的差异造成的聊天、沟通问题只会出现在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但是,当一个社会的变迁速度足够快时,即使是在同一个社会中,不同区域、代际之间对隐私的定义和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很多七大姑、八大姨来说,她们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在这里人们不认为问自己的侄子、外甥,甚至同村张家儿子李家闺女的成绩、收入、婚姻有什么问题。但对于很多因上学、工作而离开家乡,常年生活在城市这个陌生人社会当中的80、90后来说,他们更多地接受甚至完全认可了新的人际距离观念,形成了新的隐私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拷问者的“亲戚”和作为被拷问者的年轻人,他们对个人隐私的定义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快速的社会变迁还会造成隐私的“差序格局”所倚赖的社会关系圈子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私人信息的分享圈子可能会偏离甚至脱离诸如七大姑、八大姨这些完全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亲戚关系圈子,更多地与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志趣而建立的朋友关系圈子重合。虽然,这两个圈子并不相互排斥,且常有交叠之处,但当那些可能实际处于80、90后年轻人信息公开圈外层的亲戚们试图跳进内圈时,很多人就会觉到不舒服,甚至有被冒犯的感觉。

    人们见面聊什么,不聊什么,与谁聊什么,与谁不聊什么,是我们与人聊天、沟通首先要弄明白的问题。我们正在经历的快速社会变迁给人们的观念、行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聊天的话题、沟通的方式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当人们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乐于在行为上做出适当的改变时,我们就能相信,纵使由于人们抱持不同的观念而使得彼此互动时有不适应、不协调,他们也能逐渐学会聊天,懂得沟通,并更好地相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变迁既轰轰烈烈,又细致入微。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