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欧核中心首次成功制造出反氢原子束
为什么宇宙由正物质而非反物质构成?二者属性之间的微小差异可能就是关键所在。这种差异体现在违反CPT对称定理上。而反氢原子,其结构正是测试CPT对称的最佳模型。
日前,欧核中心(CERN)的ASACUSA(低速反质子原子光谱和碰撞)实验首次成功制造出反氢原子束,并在产生反氢原子地方向下2.7米的范围内,即远离强磁场的区域,检测到80个反氢原子。这个结果意味着科学家朝向精确的超精细反氢原子光谱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本周之“首”
首次发现谷神星上冒出水蒸气
谷神星(Ceres)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一颗位于小行星带的矮行星。其一直被认为内含相当大数量的冰,但直到日前,才有科学家利用欧洲“赫歇尔”远红外线太空望远镜,第一次明确无误探测到谷神星在向太空喷涌出羽状水蒸气,每秒约6公斤。
“最”案现场
迄今最强伽马射线暴不会烤焦地球
遥远星系中一颗濒死恒星发出了一股明亮的光,成为全世界天文学家关注的焦点——这是一次伽马射线暴(GRB),被称为GRB 130427A,也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爆发,耀斑亮度为有史第二。人们可能会对此紧张不安,担心来自太空的大量伽马射线会让地球爆炸,或把地球烤焦,使地球上的生物走向毁灭。不过,最新研究分析表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周技术刷新
美造出2.1克重“水母飞行器”
在20世纪初那些飞行器先锋们的启发下,美国纽约大学科学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水母飞行器”。 这是一种超轻微型实验机,重量仅2.1克,也是第一架能像水母在水中运动一样在空中盘旋、移动的人造飞行器,其可用于军事监视和检测空气污染等民用项目。
英开发出无盲点射频识别系统
英国剑桥大学开发出一种几乎零差错的新型广域无源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该系统能在不增加天线的前提下,将现有射频识别系统的识别范围从2到3米扩大到15到20米,并完全消除盲点,实现对大量目标的无差错识别。该技术有望在医疗、零售、物流、智能卡等领域获得应用,进一步提高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原子尺度的催化剂可用以廉价制氢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单原子厚度的二硫化钼薄膜(MoS2)能作为催化剂生产氢气,替代昂贵的铂催化剂。与传统技术相比,新技术目前效率不如铂催化剂,但成本优势十分显著,使用上也更为简单灵活。该发现为廉价氢气的生产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前沿探索
银河系可能“由内而外”形成
由剑桥大学和西班牙巴塞罗那太空科学研究所等组成的团队,从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项目的数据中,找到了预测银河系圆盘(即聚集巨大气体云和数十亿颗恒星所形成的“飞碟”状)中恒星的化学构成类别的证据,其意味着在整个银河系圆盘里恒星演化存在的重要差异,并为洞察该演变提供新的见解。
“纳米生物间谍”技术能进入活细胞取样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开发出一种机器人式的“纳米生物间谍”系统,能从单个活细胞内提取出微量样本,进行RNA或DNA测序,而不会杀死细胞。这种单细胞“纳米生物间谍”技术是一种了解活细胞内部动态过程的有力工具, 可用于深入揭示线粒体基因组变异的重要性。
老年人其实更擅长运用知识
现有的认知能力检测标准大部分是上世纪初提出的,其实存在缺陷。而德国蒂宾根大学研究显示,老年人的大脑不会变弱,他们学得比年轻人慢,只是因为知道的更多了,而忘掉该忘的后,他们对知识的运用会更加擅长。
奇观轶闻
600年前就有人使用二进制
二进制算法是目前所有虚拟数字计算的基础,通常被认为是18世纪初莱布尼兹发明的。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早在莱布尼兹发明二进制之前300年,居住在太平洋芒阿雷瓦岛上的法属波利尼西亚人已经在使用一种二进制系统。但当时究竟是谁想出了它,仍令人费解。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