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7日 星期一
杨书和:从“头”开始,30年的幸福人生
□ 李溢春 胡 跃
杨书和(中)和他的铁杆“顾客”们

    又快过年了!每到这个节骨眼上,对于北京铁路局双桥站下行车间工会主席杨书和来说,总是特别忙碌。这不仅有工作上的缘故,同时更是因为他有一手理发的好手艺和30多年来为职工、街坊邻里义务理发的坚守和坚持。

    理发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让谁理惯了,还就“赖”上了谁。收不收钱有时候倒是其次,许多老百姓要的就是这种心理上的踏实和暖暖的感觉。所以,一到过年过节,杨书和总是特别忙碌,手机、电话响不停,问的最多的自然是他什么时候有时间给理个发。杨书和也总是乐此不疲,对于占用自己休息时间也看得很淡,30多年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对于助人为乐的理解,反而成了他和职工及其铁路小区周边群众们,简单而平凡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理发是个“大问题”。80年代,20多岁刚刚出头的杨书和被分配到铁路当车辆连结员,这个工种整天在外风水雨打的,不仅累还特别脏,再加当时的理发馆、美发店远不如现在这么多,工友们上班紧忙乎,好容休班都急急忙忙往家赶,忙里忙外的根本舍不得特意抽出时间来理个发什么的。一来二去,班组的小伙子们几乎个个都成了“长发大仙”,有时候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影响小伙子们找对象的高度。“人家一看就不像‘好人’”。小伙子们的无奈,被心细的杨书和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把头发剪短”,如果要求仅仅如此,从小就受到母亲影响的有点“功底”的他,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可是,要在同事们头上下推子、动剪子,并且还要保证人人满意,让小伙子们“搞上对象”,由此上升到“美发”的程度,杨书和不敢掉以轻心。

    重新学理发,从此这个念头就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于是,从那时候起杨书和就平添了一个爱好,有事没事只要有时间就往理发馆跑。后来“偷艺”实在觉得不过瘾,就干脆自掏腰包拜人为师。反正,那时候只要他掌握了什么新绝活,家人和朋友就无处可逃,都成了他“试验”的对象,好说歹说、软磨硬泡一试身手,看着他理发水平一次比一次强,渐渐的一些人居然成了他的铁杆“粉丝”,隔三岔五这头不让他修理修理,还真觉得浑身不自在。

    让杨书和和同事们没想到的是,起初只是一个良好的初衷和愿望,竟然在以后的日子里一发不可收拾。随着杨书和会理发的名气越来越响,找他理发的群体和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尤其是生活在铁路小区周边的大爷、大妈们还就非他莫属了。

    30多年了,从手动到电动,推子换了几把杨师傅没有记在心上, 2000多个“脑袋”谁喜欢什么发型,杨书和却都如数家珍,自然有时找他理发的出现排队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杨书和是个“细详人”这是大伙公认的,就在他当上车间工会主席以后,利用给职工和家属理发的机会,多说几句话、多聊一些家常事,自然而然就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谁家小俩口闹矛盾了、哪家生活困难了、谁家孩子病了、老人不舒服了等等,一来二去为职工理发,居然还成为了他了解职工所思所想,为职工排忧解难的最佳平台。

    “杨主席真神了,只要你有难处,他就会在第一时间出现”。有很多职工都不知道,杨主席是从哪里得到的信儿。

    这不又快过年了,走访慰问困难职工,杨主席又开始紧张地忙乎起来。“每家的需求都不一样,当然慰问走访也各有不同,这才能将温暖送到职工和家属心坎上”杨主席说着,也没有忘记收拾带上他的理发工具。

    30多年的情感守望和执着坚守,杨书和他的铁杆“顾客”们,依旧如往年一样,理个发,从“头”开始,幸福而温暖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