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闻进行到底
■新闻缘起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的工作人员个个全副武装,统一的一次性帽子、护目镜、口罩、蓝色工作服,手拿手铲、手术刀、木棍、放大镜、软毛刷等工具,敲敲打打,像是给青铜器做一场精密的手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丁岩介绍,2013年12月29日“M4”内文物提取完毕入库后,考古人员从今年1月2日下午开始着手对48件文物进行室内清理。截至1月6日,第四次在器物腔内发现铭文。
新年伊始,陕西石鼓山考古队就传来了好消息,随着对4号墓进一步发掘,大量青铜器得以出土,其中小萌宠牺尊格外受关注。
那么,青铜器上的铭文能否有助于对墓主身份的确定?4号墓与其他墓葬有什么不一样?有哪些特征?萌宠牺尊是否真的如命名的那样为牺尊?就这些疑问,考古专家为读者释惑解疑。
墓主人或是姜姓周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鼓山考古队队长王占奎接受采访时表示,“M4”墓葬主人为姜姓“友邦之君”是到目前为止相对集中的观点。而“友邦之君”的最早说法来自于武王伐纣时的一篇战斗檄文。他说,“M4”墓葬是此次石鼓山墓地考古的重中之重,12个墓葬里属其最为引人注目。其实在提取壁龛内的48件青铜器之前,考古人员已经将挖掘进度推进到棺椁附近,并发现在眼前的一小部分棺椁呈灰末状。为了尽快提取壁龛内的青铜文物,考古人员又给其覆盖了约1米厚的虚土,并在上面加盖木板,以利于工作人员提取文物。
截至目前,他与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鼓山考古队副队长刘军社,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文物陈列室主任任雪莉博士等人沟通后,都倾向于墓主人是姓姜的“友邦之君”的说法。由于此次石鼓山墓地多现高领袋足鬲,而高领袋足鬲是曾经生活在宝鸡当地姜姓周人的特色物品,从这一点说,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姜姓周人。
“M4”墓葬才出土的似鹿似羊、有翅膀有爪的可爱青铜牺尊等青铜重器,数量有48件之多,足以说明墓主人“既富且贵”。武王伐纣时,在一篇名为《牧誓》的战斗动员令里曾说“友邦冢君”。所以,墓主人很有可能就是伐纣时武王团结的宝鸡当地的“土著”首领。在战争结束后,该首领还分享了一些政治权利。从该墓葬出土的一些商朝珍贵青铜器可见,该首领得到了很多战利品。
王占奎进一步解释说,在《牧誓》中,周武王提到了“庸、蜀、羌、髳、微、卢、彭、濮”8个诸侯国,“M4”墓主人应该比他们的级别稍微低一点,是一个“政治小团体”的首领。
四号墓与三号墓有啥不同?
石鼓山西周墓地四号墓葬深8米,面积约16平方米。该墓葬的外椁长约3.05米,宽2.3—2.4米,高约1.1米。由于腐朽严重,椁木已经成灰,究竟是什么木质无从考究。同时,内棺与外棺塌陷、叠压严重,顶部几乎贴近底部,成了“千层饼”的模样,仅有少许分层。据介绍,该墓葬椁室的制作非常精细,古人把木头连接处凿成窝状,再进行镶嵌,没有钉子痕迹,显示出高超的智慧。
经过考古人员精心清理,棺椁露出“真容”。考古人员从这座墓室里的八座壁龛中共提取出了48件青铜器,其中大多数是食器,这与2012年6月发掘的石鼓山西周墓地三号墓葬有很大区别。
此外,过去发现的商周墓葬随葬器物都是放置在墓室二层台上,而这座墓葬的随葬品全部都是放在壁龛内,而且每个壁龛的大小和摆放东西的多少都不相同,这也让专家猜测,随葬品都是别人赠予墓主人的,白事“随份子”的习俗可能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了。
“食器多,占到百分之七十,酒器很少,可能墓主人生前不喜欢喝酒,二没有兵器,所以也有学者判断可能这个墓是个女性墓。”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辛怡华说。那么出这么多青铜器,所以他是姜姓高等级贵族是没有问题的,可能与姜子牙有关系,但是他们到底有多亲,多远,现在不好说,但是关系是有的。
出土萌物是牺尊?麒麟尊?还是其他?
宝鸡石鼓山考古发掘,西周墓地M4号墓葬出土大量青铜器,震惊中国考古界,也让考古文物爱好者大饱眼福。48件文物中最令人惊喜的,是一件似鹿又似羊、带有“小翅膀”的青铜尊。此物罕见,其命名难住在场考古专家,暂谓之“牺尊”。
石鼓山出土的这件“牺尊”与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中图示的麒麟尊在特征上基本吻合。难道出土的这件“牺尊”就是麒麟尊?书中关于麒麟尊的描述:“双角为长颈鹿之角型而有小刺,体粗壮而足似鹿,背穴有盖,并有一系。长颈鹿在古代为麒麟,此乃是幻想的形象。”
王晓光在反复阅读此段描写后发现此段关于“麒麟尊”的描述与配图存在不符。且不说图中动物是否为长颈鹿,单看它足有趾,其器身也未见鹿的纹饰,可以判断它不是鹿,也并非麒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的“麒麟尊”塑造的到底是什么动物?石鼓山出土的这件动物形青铜尊又该如何称呼呢?
最终他在《山海经》中有所发现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西南三百八十里,曰皋涂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如’”。再看石鼓山出的这件青铜尊,浑圆的身体短脖子,与耳长度相当的双角,一双突出大眼儿,像人手的带趾足蹄,身上艺术化变形的花纹……无不与传说中的如相似,而且更像身披甲胄的如。唯有尾巴略微短小。他认为“如”与出土“牺尊”在形象上更为接近,所以他给此尊命名为“如尊”。
哪些技术助力石鼓山考古?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载,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无比深厚的青铜文明积淀。此次出土的文物弥足珍贵,都是宝鸡重要的文化遗存,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此次考古又有哪些技术来帮忙呢?
在对“M4”墓葬内的48件珍贵青铜器进行提取之后,工作人员便开始对墓葬和文物进行清理,提取信息。这项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考古人员要逐层、逐迹象的提取信息,包括照相、摄像、三维扫描、现场检测等。考古人员对椁室做了三维扫描,对清理发现的椁室遗迹拍照留存进行了信息提取,并对棺椁位置关系做了绘图,以便进一步清理。
这批文物的清理采用的是1/2模式,先清掉器物1/2面的表层浮土,将附着物采样,采取显微数码摄影的方式,将器物表面残留的遗迹记录下来,“给器物照相,可不是用一般的相机,像有的器物外表有布类、编织物、绳索或彩绘的痕迹,还有些用放大镜能看到,包括非常细微的肉眼看不出来的地方,使用显微数码摄像机,才能把附着物的信息深入、充分地提取。”考古人员说,取出器物内1/2的土后,也发现不少谷物的存留,虽然已经碳化,但能明显分辨出是谷物的颗粒。
■延伸阅读
《牧誓》是《尚书》中的一篇。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统率大军伐纣,临战前在商都朝歌南七十里的牧野,发表了一篇战争动员令,即《牧誓》。内容是训诫从征的将领和参战的各诸侯国首领。篇中提到,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