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9日 星期四
奋力培育壮大科技力量 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2013年8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贵州省长陈敏尔,分别代表科技部和省政府在部省会商议定书上签字。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左二)、省长陈敏尔(左三)、省委副书记李军(左四)深入企业调研。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贵州创新驱动全面提速

    2013年12月31日,贵州在建的我国大科学工程——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向2014年新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工艺设备建造中最关键一环——主动反射面环形支撑圈梁如期顺利合龙。

    2013年1—9月,贵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32.5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2.01%,同比增长22.15%;据分析,2013年贵州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预计全年可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50亿元目标任务,同比增长22.22%。

    2013年12月2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深入贵阳市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贵阳银行科技支行等多家科技、金融和商贸服务企业,就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对贵阳市、省科技厅等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生产生活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业化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早在2013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前夕,陈敏尔省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明确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赶超型的发展阶段,越需要重视科技创新的作用。他强调,贵州将坚持科技引领,围绕“构建助推科学发展的动力支撑体系”,突出人才队伍建设、企业主体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2013年,贵州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驱动全面提速,科技对贵州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同步小康的支撑引领力度进一步强化,科技力量正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向好、民生改善的新引擎。

    一年来,贵州省科技厅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同步小康为目标,坚定不移按照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围绕实施“五个100”工程,通过深入调研分析,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以政策为导向、市场为导向、问题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大力提高科技开放度,积极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和成果转化项目130多项,合作创新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启动建设34个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院士工作站已达34个,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进一步凝聚壮大;兑现《贵州省科技创新奖励补助办法》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各类奖补资金约1.2亿元;全省已建有国家级高新区1家、省级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7家、省级12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到246家,一个个产业集群加速汇聚有效延伸产业链;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工作路径更加明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

    新一轮部省会商机制正式建立 地方部署与国家目标更加契合

    2013年,科技部对贵州科技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一年间,科技部万钢部长、王志刚书记、张来武副部长等部领导多次率队赴贵州考察指导工作。

    8月4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贵州省长陈敏尔,分别代表科技部和省政府在部省会商议定书上签字。双方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为主题,提出围绕贵州实施“5个100工程”、发展“四个一体化”、打造“五张名片”,集成部省资源,推动以贵州科学城为核心动力圈的贵阳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加快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013年,贵州已获国家资金支持5.15亿元,同比增长约32%。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物流中心自动化装备及系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批建设;遵义市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重大仪器设备专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和重点新产品计划实现零的突破;贵州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试点省份,纳入全国“一城两区百园(121工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8个核心成员单位之一……

    政策措施不断强化 创新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一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程度不断升温,创新氛围和环境条件获得进一步改善。

    3月14日,贵州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发《贵州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实施办法(试行)》,“招才引智”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住房补贴,最高可达100万元。

    5月28日—29日,贵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创新环境营造、创新平台建设、财政对人才和科技的投入、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提出了十五条目标任务和配套政策措施。

    12月24日,贵州省政府向全社会公布2012年、2013年贵州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贵州是国内首次开展全口径综合性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工作的省份,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的县(市、区、特区)科技进步评价指标,已被“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采纳为唯一科技指标。

    2013年,省级财政科技投入继续保持20%以上幅度递增,达到5.1亿元;对66家企业共加计抵扣所得税额7094万元。

    截至去年底,省级财政参股发起设立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已达14家,管理资本总规模超11亿元,以股权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为省内各地16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22.3亿元,当年放大省级财政资金使用18.6倍,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7月8日,贵州省科技厅与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共同筹备的首家省级科技支行在贵阳正式挂牌成立,为贵州科技金融结合与创新提供了“试验田”,更为贵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9月4日,贵州省科技厅与中国保监会贵州监管局签署《科技保险支持贵州经济合作协议》,省科技厅从2014年起,设立每年200万元科技保险补贴经费。双方将对符合科技保险政策的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保险服务,贵州科技企业和产业发展从此有了科技保险护航。

    一年间,积极与省内外金融、证券等各类投融资机构合作,通过开展证券专题讲座,为在投企业提供上市辅导。目前已有航宇科技、高原矿机、东方世纪、汇通华城、恒瑞辰等5家投资企业拟于近期启动上市程序。

    以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为契机 进一步深化改革转作风

    2013年以来,以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为契机,省委书记赵克志、省长陈敏尔、分管副省长何力多次轻车简从,深入基层、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调研,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促进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主动服务企业和基层办实事,发现科技需求,共同凝炼项目,及时解决工作难题,已成为贵州省科技工作的常态。

    5月4日,省委书记赵克志率队在贵阳市调研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培养、引进和用好各类人才,为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提供强大动力。此前,省长陈敏尔也于5月2日率队深入贵州华科铝工程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贵州省油菜研究所等科技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就该省科技创新政策支持有关工作进行专题调研。

    6月6日,省长陈敏尔来到贵阳国家高新区沙文生态科技产业园,深入正在筹划建设中的贵州科学城工地现场调研,提出加强统筹规划,加速集聚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要素,打造“贵州硅谷”的构想。

    一年间,副省长何力率队先后深入贵阳、安顺、黔东南和铜仁等市州的产业园区、企业和科研单位,调研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更好地落实新一轮部省会商明确的工作任务,要转变推进方式,打好组合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整合各方资源、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共同推进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同时提出,科研要围绕经济和民生关键技术发力,形成切实解决现实生产生活生态问题的成果或模式。

    7月24日,贵州省科技厅厅长陈坚带队到黔西南晴隆县光照镇、马场乡走村串寨,实地调研座谈,与村民和干部讨论基层最需要什么项目和技术,找准帮扶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着力点。陈坚强调,科技工作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主动对接,发现好项目,为基层科技工作办实事,为农民群众同步小康使实劲。他要求科技厅各处室一定要沉下去,要晒下基层的工作业绩,要和基层部门、企业一起遴选提炼项目,更好地把经济、民生需求与省和国家的科技、资金资源结合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

    这一年,坚持将科技改革和开放合作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平台支撑、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重点产业和领域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采取现有立项支持和后补助相结合,加大科技创新后补助力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重大专项进行绩效评估;强化项目全流程管理,加强项目重复立项审查;引入竞争机制。从每年的预算资金中,划出10%的额度作为项目竞争性经费。

    尤其兑现奖补、加大后补助力度、创新基金扶持等以企业为主体的一系列举措,在支持企业加快转变经济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就业机会水平、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发挥了显著作用。

    引国内外资源共推贵州发展 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

    2013年,贵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迎来更多国内外关注的目光,争取到更多支持、合作、交流共推贵州发展的机会。

    3月28日,在首届中国贵州人才博览会上,全球第一位发现引起白血病主要癌基因fli-1及摘除脾脏能治疗白血病的学者Yaacov Ben-David教授,签约加盟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同行携手合作开展相关课题的药理和生物活性研究工作,以提高贵州在中药及民族药方面的研究水平。

    5月25日,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在贵州举办,众多国内外科学大师聚首贵阳。会议迎来4位诺贝尔奖得主、1位巴尔扎恩奖得主及1位图灵奖得主等3000多名国内外科技精英、50多个国内学会参与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期间,还开展了全国院士专家集中援黔行动——签百约、助百企活动。

    6月28日,以中科院贵州科技创新园为核心的科学城启动建设。现代资源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心,是贵州与中科院联合共建的创新平台,旨在发挥院省双方科技优势,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贵州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9月8日,贵阳市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贵阳正式签订;同时,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区揭牌;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也于9月7日揭牌。自此,京贵全面科技合作拉开帷幕,贵州高位承接东部、发达省市高新技术园区产业战略转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11月5日,首届中国(贵州)中医药国际研讨会在贵阳市举行,会议搭建起中医药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省长陈敏尔在会上强调,要依托科技创新,努力将贵州打造成为“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中药民族药产业基地。

    这一年,贵州与北大、京东商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相继签署科技战略合作协议,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人才交流、重点产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长期合作。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中国国药集团)进入贵州,全年开展国际、中科院等省地院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

    同时,贵州省科技厅根据贵州高原地理气候资源优势,与宁夏、浙江等省区跨区域开展多个产业领域的科特派合作,频频引进科特派推动贵州香榧、山核桃、铁皮石斛、优质葡萄等特色产业发展。

    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速

    2013年4月,贵州申报的“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组建。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填补了国家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空白,实现了贵州社会发展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6月28日,中科院贵州科技创新园项目开工。这标志着贵州科技创新集聚区——“贵州科学城”的核心部分已进入建设施工阶段。

    9月6日,“贵州省中低品位磷矿及其伴生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这是贵州省首家以企业为主体培育建成的重点实验室。

    10月,物流中心自动化装备及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成为贵州1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的首个国家级试点联盟。

    这一年,有黔南国家磷煤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毕节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毕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黔西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获批启动建设;由贵州省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冰雹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地农机猪肉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地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农业科技园区等28家省级创新平台及载体启动建设,贵州省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建成投用,为正在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和社会、民生、环保领域,增添了又一批重要科技支撑平台。

    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 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实施

    2013年12月上中旬,由贵阳朗玛信息技术公司等企业承担的“移动互联网流媒体实时交互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7个贵州高新领域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陆续启动。

    4月,贵州组织申报的“铝电解槽(炉窑)PM2.5粉尘控制与装备的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863计划立项实施,支持贵州为铝电解工业“戒烟”。

    9月,“百千万科技特派员系统工程——特色农业产业化创新示范推广”重大科技专项启动,8个省级科特派团队将围绕贵州优质茶叶、辣椒、马铃薯、蔬菜、蓝莓等特色产业发展,展开创新创业示范行动。

    预计项目完成后,可培养各级科特派近400名,培育发展合作社和企业61个,直接带动农户6500户,茶农人均年新增收入500元,蓝莓产业农户年均新增收入可达3000元。

    10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人口健康领域“贵州苗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贵阳启动。预计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提高“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热淋清颗粒”等苗药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年销售额达20亿元,新增产值7亿元。

    12月,“黎平县民族村寨木质结构房屋消防安全科技惠民示范工程”项目在贵州黎平县肇兴镇堂安村启动实施。同时,还有石漠化治理、智慧城市建设、中草药种植等方面,2013年首批共5个省级科技惠民示范工程项目陆续启动。

    2013年,省级创新基金立项124个,获国家创新基金立项191个。从2008年至2013年,省创新基金累计立项526项,财政投入1.35亿元,争取国家立项599个,投入3.73亿元,为培育和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2013年,有近200个国家和省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引进和转化重大成果项目启动实施,仅省级财政支持经费达51008万元,比上年增长24.7%。这些项目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社会民生、节能环保、生态建设、循环经济等领域,均更加契合党委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瞄准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产学研合作以强化创新支撑,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联盟、打造产业板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成果有力支撑 产业转型升级社会发展民生改善

    5月28日至29日凌晨,贵州赫章县的古达、威奢等乡出现强降水天气,短时间降雨量高达200毫米,出现严重洪涝灾害,所幸气象部门预警及时,当地政府迅速组织群众撤退,无一个人员伤亡。对暴雨、冰雹、冻雨等灾害天气进行及时预警,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近几年已成为贵州省气象部门的工作常态,这主要得益于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贵州省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应急服务体系研究”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8月8日,“贵州白酒(非酱香型)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集成与应用”重大科技专项通过专家验收,由于重大专项的实施,研究成果促企业产量增加、质量提高,项目执行期内共新增产值65671.46万元,新增利税19418.50万元。

    12月28日,2014智慧旅游年贵州省启动仪式在黄果树举行。这个以黄果树大瀑布蜚声中外的国家5A级景区,在省科技厅重点攻关计划“黄果树景区智能化可视系统”项目支持下,构建起信息化智慧平台,管理与服务已成功转型升级,迈入智慧旅游新时代,成为贵州旅游行业的领头雁。

    12月3日,由贵州大学宋宝安教授创新团队主持完成的“我国南方稻区重大病虫害防控药剂研发与应用”项目成果,顺利通过由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陈剑平院士等专家评价,该项目成果总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抗水稻病毒病药剂创制、水稻病毒病及其媒介昆虫系统全程免疫防控技术控制水稻病虫害(病毒病和传媒飞虱)相关理论和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项目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6.5亿亩次,创造经济效益353.62亿元。

    12月15日,由贵州省油研种业有限公司承担完成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效油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50中试与示范”,在贵阳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委托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针对节省劳动力成本、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种植市场需求,贵州省油菜研究所选育的高效杂交油菜新品种“油研50”,近两年时间在贵州、湖南、江西、湖北等省推广种植达602万亩,农民新增收入3.56亿元。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的中药民族药产业,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大企业培育、大品种培育、大健康产业链延伸和中药材基地县建设五大工程,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贵州中药民族药产业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

    截至2012年,贵州中药材人工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面积突破400万亩,中药材产量116万吨,中药材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医药工农业总产值达325亿元,其中,苗药工业总产值90亿元,居全国各民族药产值之首。中药民族药产业已成为具有鲜明贵州特点的“烟、酒、药、茶、食品”五张名片之一,成为贵州增长快、效益好、老百姓得到实惠多的重要富民生态产业。预计到“十二五”末,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500万亩以上,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

    针对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四个一体化”产业发展布局,已攻克31项关键共性技术。磷矿资源高效开发及深加工,磷矿伴生氟、碘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实现产业化;瓮福集团成为全球第一家从磷化工生产过程中回收氟资源加工高档氟化工产品的企业。

    “高品质白酒清洁酿造与工农产业链接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富民强县计划“国酒茅台酒用有机高粱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的实施,为贵州白酒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支持铜仁进行的不溶性含钾岩石资源综合研发利用研究,为万山这个因汞资源而兴,因汞资源枯竭而衰落的城市,寻找到了一个重新焕发生机的产业;“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专项,四年建成示范茶园1.86万亩,推广应用21.83万亩,新增产值2.98亿元,新增经济效益1.63亿元,茶农新增茶青收入4449.3万元,为贵州茶产业快速、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一系列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和完成,有力推动了贵州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进程,改善了生态环境,加强了民生保障和食品安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