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
拥有22万人口的坦佩雷,是芬兰第三大城市,风景秀丽。在2010年的一次城市形象评比中,坦佩雷被芬兰人评为最宜居城市。不过,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空气质量曾一度严重恶化。
坦佩雷环境保护局长哈里·维尔贝里说,上世纪70年代,坦佩雷造纸业蓬勃发展,成为芬兰重要的工业中心。当时,坦佩雷的居民主要靠烧柴取暖,工厂使用重油作燃料,导致空气质量很差,硫含量和颗粒物浓度都很高。
随着政府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坦佩雷从制度、立法和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空气:首先是实施环境许可证制度,工厂必须达到排放标准才能开工,而且每7到10年调高一次标准;其次,民宅一律纳入天然气集中供暖系统;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使用硫排放量非常低的泥炭作燃料;此外,能源厂采用热电联产技术,在供暖的同时发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在城市和交通规划方面,坦佩雷也有亮点。例如,在城市主要街道的下方、火车站口附近修建大型地下停车场,鼓励人们步行等。坦佩雷市政府官员于尔基·莱霍指出,汽车在地面上停车需要来回寻找车位,可能使尾气排放增加一倍;而把车开入地下停车场,并加装净化装置,可以尽量保证地面空气清新。
经过数十年的治理,坦佩雷的空气质量得到根本改善。维尔贝里说,如今空气中已检测不到含硫量,监测空气质量时甚至取消了这一参数,而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也大为降低。例外是每年开春时,撒在雪地上的防滑沙砾被碾碎,风吹起的尘埃导致悬浮物增加。即便如此,每年PM10数值超过50的天数只有10天左右,最严重的一年也只有17天,远低于欧盟规定的35天红线。
和坦佩雷一样,芬兰很多大城市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类似的状况。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市场与传播主管凯萨·赫恩贝里女士说,几十年前,在芬兰的大城市,雪落到地上和墙上几小时就会变成暗灰色,如今则能一直保持白色。
赫恩贝里认为,空气质量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工厂不断提高废气排放的过滤技术,以及城市居民逐渐放弃化石能源,使用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今,芬兰除天然气和核能外,还广泛使用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在治理空气的过程中,芬兰的研究院所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节能和修复技术,并积极探索技术出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芬兰的技术专家指出,芬兰与中国东部和北部地区有几点相似之处:冬季气候寒冷,供暖耗能较大;能源紧缺,因而急需提高能效比;拥有造纸、钢铁等高耗能产业,且占比较高。
专家指出,中国可以借鉴芬兰经验,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大气污染物浓度过高的状况。
一是扩大集中供暖范围。由于煤炭是中国主要的工业和生活燃料,应尽可能采用集中供暖,取代分散式供暖方式。同时可考虑热电联产,进一步提高能效比。
二是采用节能技术进行社区改造。芬兰是“生态城”概念的诞生地,从上世纪末到现在,已出现多处体现“低消耗、低排放”理念的生态小区。记者在赫尔辛基维基社区采访了解到,居民把暖气开到最小,在屋子里还能穿短袖,这与上世纪50年代所建房屋“怎么开暖气也热不起来”形成鲜明对比。目前正在黑龙江进行一处生态社区建设的芬兰BioGTS公司告诉记者,采用合理的建筑设计,房屋可以大大提高保暖性,从而减少能源消耗,进而减少污染。
三是尽可能采用替代性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除了人们熟知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外,还可通过可靠的技术把生产和生活垃圾再利用,转变为热能和电能。据了解,芬兰中南部城市拉赫蒂建有世界首个通过气化垃圾来发电和供暖的能源厂,其废气排放指标远低于煤电厂的排放。
四是仔细进行城市交通规划。由于汽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城市功能规划中减少市民驾车的必要性,树立多乘公交、少开车、多步行的新风尚,也有助于减少污染。